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祖居“中翰第裏擺著李光耀年輕時的肖像(3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寂 攝
(記者陳寂)“畫裏的房子是傳統的中國式建築,屋頂鋪的是灰色瓦片,並有庭院,美麗壯觀。——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回憶錄中,他位於廣東梅州的祖居被描述成一幅“畫中的風景。
李光耀的祖居“中翰第坐落在廣州東北方向約500公里處的梅州大埔縣高陂鎮唐溪村,一排依山而建的古民居之間,開闊的三合院佈局和大氣的飛檐花窗,格外彰顯其不凡的來歷。記者24日來到中翰第,一探新加坡國父與這個客家山村的淵源。
李光耀曾祖父李沐文離鄉到新加坡謀生,事業成功後於公元1884年回鄉建成這棟“下山虎式客家民居建築。中翰第佔地230平方米,平房磚瓦結構。
李光耀過世後的這兩天,村裏宗親自發地組織紀念。走進中翰第的正堂,一幅李光耀赴英留學時的肖像挂於顯要處,上面是“唐溪驕子、世界偉人的牌匾,四方桌擺著糖果與米酒,酒香從堂內飄散而出,人們陸續而來,追思這位遠方的鄉親。
祖籍鄰鎮洲瑞鎮的趙建良,23日剛剛從馬來西亞吉隆坡回鄉探親,當天一早就和親人一起走訪李光耀祖居。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姐姐趙美娜,已經是第四次回鄉,帶著頭次回鄉的弟弟,在中翰第停留了很久。
“剛剛回到家鄉,就聽到李光耀去世的消息,我們就來他的祖居看看。趙建良說,“李光耀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也是我們客家人的驕傲。家鄉的青山秀水和樸素生活,也同樣讓趙建良非常感慨。
唐溪村76歲的老人李文穎告訴記者,李光耀祖屋平日裏來訪的人很多,全國各地的都有,近的有潮汕地區,遠的有東北地區,客家人居多。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訪客也很多。
2007年底,中翰第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了維修,周邊配套設施也於次年完成整體修建。中翰第內增加了李光耀事跡相關圖文展覽,按李氏族譜、李光耀簡介、年表、家庭生活、政治生活和李顯龍簡介等六個部分圖文展示。
在此之前,李光耀的堂弟李奮森一家已經在此生活了四代人。李奮森的兒子李欽泰告訴記者,1987年,李光耀的父親李進坤讓新加坡的朋友回大埔縣尋找中翰第和李奮森。
“後來,我爸爸就一直收到進坤叔公從新加坡寄來的錢。李欽泰打開父親多年前的日記本,上面記錄著李進坤從1987年農曆8月至1990年農曆11月之間從新加坡匯來的十筆錢款,每筆100新加坡幣或500新加坡幣,十筆總金額相當於當年7269元人民幣。“進坤叔公當年匯錢一方面資助我們家庭,一方面我們也用來修繕中翰第。
李文穎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曾經到新加坡見過李進坤,記得當時尚且年幼的李光耀喜歡紫羅蘭,是個很出色的孩子。“我們這個村,過去很多人都去過南洋,和現在去深圳打工一樣。
19世紀中葉,殖民統治下的東南亞大力發展橡膠業、棕櫚業、採礦業等,到中國沿海農村招募廉價勞動力。大埔山多田少,加之天災兵害,艱難困苦者眾多,他們便受雇為苦力,漂洋南渡海外。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解除海禁,出國手續簡便,成批的華人乘輪船去南洋,其中大埔縣不斷有人流入南洋各國。
大埔縣外事僑務局局長陳培先告訴記者,新加坡近550萬人口中,約有30萬的客家人,其中大約七成來自大埔縣。每年新加坡的華僑都會自發組團,回鄉拜祖,組織者主要是茶陽大埔會館。
作為新加坡擁有157年曆史的宗鄉組織之一,茶陽大埔會館是連接新加坡和大埔的紐帶。在它組織下,每年假期都會有新加坡的教師帶著中小學生,30到40人一隊,回鄉進行“田野體驗,和大埔的中小學生們交流,走訪李光耀祖居等地,讓這些出生在新加坡的客家青年“了解和體驗客家文化,尋找自己的根。
2013年“世界客都梅州決定在大埔建設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2014年,中翰第被列入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