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妻子为罗永浩签字担保近亿债务”上了微博热搜。在一档节目里,罗永浩分享了对妻子愧疚的一件事:2016年,在锤子科技资金缺口已经非常大的情况下,老罗向银行贷款近一亿,银行风控人员要求老罗太太一同签字担保。妻子虽犹豫但很快就签下了协议,回家后她问老罗:“万一你有个好歹,我这辈子做什么才能把这个还上?”
这段此前未曾披露过的细节来自腾讯新闻出品的《我的青铜时代》。作为一档深度人文类访谈节目,《我的青铜时代》记录了一个人如何在年轻时找寻自我,找寻热爱,以此穿越人生中的迷茫、困顿,甚至是至暗时刻。
陈晓楠是这档节目的总策划、主持人,过往由她主持的《冷暖人生》《和陌生人说话》等节目都彰显了对人的关怀。在决定做这档新节目之前,她用了几天时间去想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强烈的探索冲动。她想到,自己有了小孩以后经常会好奇,当一个小小的孩子从婴幼儿走向少年再走向青年时期,那个蜕变的节点到底在哪。
但陈晓楠并不想做成一个育儿或成长励志类的节目,她还是对“一个人生命里的那个魂”感兴趣。后来她就想,能不能找一些现在看来闪闪发光的人,探寻他们最初是怎么样走到命运的路口,后面又经历了什么,使得他们一步一步真的成为了他想成为的那个人。
“闪闪发光”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成功人士。节目总监制孟田芳记得,最初内部讨论选题的时候,大家很警惕的一点是,不要做成一档瞄准成功人士的节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标准就能概括我们选择嘉宾的标准,我们要找的是在找到自我的过程中发生的那些有代表性的故事,这些故事还要对当下有价值。”
最终,罗翔、陈佩斯、大鹏、罗永浩、张伟丽五位嘉宾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有所建树,但同时内在有某种相似之处。
陈晓楠将这些故事的相似性表述为有一种“高级的金属质感”。在节目片头里,她详细阐释了“我的青铜时代”这个题目的主旨:青年和少年时期很多时候像一块橡皮泥,在痛苦和梦想中揉捏成各种样子,而青铜让我们的人生第一次有了金属的质感。
腾讯网副总编辑、首席主持人陈晓楠
不完全是奔着金句去的
找到了这些很有分量的嘉宾,怎么寻找切入点?把每个人的少年时期讲一遍吗?
陈晓楠透露,他们最初想象的一个人认定自我的时期是从少年时期到走向社会的过程。后来他们发现这是一个伪命题,只截取某一个单薄的人生片断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使得节目逻辑真正成立的还是一个人的生命长河。
寻找心中的热爱,寻找想做的事情,这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主题,延展开来这仍然是关于人的故事。“就像陈佩斯,他对喜剧的认识经过了几个层次的追求,那些认识都是在最初懵懂的热爱之上经历了岁月锤炼才得出的。”
每个人几乎都进行了五个小时以上的访谈,前期对每个人做了几十万字的资料梳理和周边拍摄。当积累了足够的素材,如何从中筛选出合适呈现的片段?
其一,是生命中的核心场景,那些记录人物穿越迷茫、寻找自我的过程。在监制季业看来,无论是成功的人,还是普通的人,发生在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刻,一定是一个场景式的描述。比如罗翔在天桥那一幕就是一个需要仔细描述和还原的场景。
其二,新媒体时代还要考量观众真正感兴趣的点是什么。五位嘉宾都是公众人物,他们经历当中的很多部分观众已经耳熟能详了,在这种情况下,在访谈中提供信息增量,提供观众目前对这个人物最感兴趣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做罗永浩这期节目时,他们就判断观众对于他目前还债的状态最感兴趣。
其三,名人访谈除了价值输出的部分,不能仅仅是空泛的理论探讨,还要对年轻人有一些启发意义的价值输出。
大鹏的节目播出之后,监制季业写了一条微博,梳理了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在季业看来,大鹏成长于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城,四面环山,非常封闭,但他很有才华,因而在那个小城里显得鹤立鸡群。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有了很大的梦想,在走向广阔世界的途中,他又发现在那个更大的世界里,自己的才华不再耀眼。自得和自卑间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这也导致大鹏的成功之路既包括一步步积累抓住机会的那一部分,又包括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大家认可的那一部分。在现实中,这体现为,不管是做《屌丝男士》,还是《煎饼侠》,大鹏的身上都被贴上了低俗、草根、搞笑、滑稽的标签,但这不是大鹏内心对自我价值的认定,他需要不停寻找自我证明的方法,所以后来才会拍出《吉祥如意》。
季业认为,这种纠结和自我证明会让很多从小地方走出来的有才华的年轻人找到共鸣,这是节目的现实意义。
他们很怕把这档节目做成一个成功学讲座。在陈晓楠看来,即便是在讲一个人如何抵达自己心里的梦想,也要讲清楚他在每一刻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他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仅仅呈现他所给出的“鸡汤”。
可能在某一刻,即便是这样闪闪发光的人也会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心情。比如,罗永浩在采访中提到,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在家里强颜欢笑,即使工作上已经焦头烂额,他每天只要回到家,一定要逗老婆高兴。直到有一天,罗永浩在夜里转辗反侧,老婆问是不是有什么事,他在那一刻说出了自己的遭遇,老婆楞了,他迅速睡着了。在陈晓楠看来,每个人都有这种极其迷茫、困顿的时刻,但是这些人因为很爱某项事业,愿意为之付出一切,所以走到了今天。
在和嘉宾的交流过程中,反思或自省、剖解内心都是有意义的。“你能听得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根的,所以我们得奔着故事去,奔着场景和情感去,而不完全是奔着金句去。故事本身具有意义,生命片段本身就是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金句也许会流淌出来,因为这些人拥有这么多智慧,会用很准确的语言把这个东西叙述出来。”
有价值的内容和流量的交集
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时代,做深度长访谈总显得有些弱势。但在总监制孟田芳看来,互联网生态越来越丰富,层次也越来越多元,这一类深度长内容还是能找到它的受众。“我们会考虑流量方面的因素,但也不会为此特别焦虑,我们还是相信好内容本身的质感和传播的可能性。”
渠道的变化也对内容的生产、分发产生反向作用。在《我的青铜时代》制作过程中,互联网分发思路倒推制作体现在每期都会有的漫画和动画,当期嘉宾最动人的那个故事用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用这种更活泼的方式触达年轻人。与此同时,每一期的长访谈还会剪成中短视频的体量,进行以短带长的分发。每期节目最后都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不仅仅是接受陈晓楠的想法,对嘉宾有问题想要提问的青年都可以在这个环节抛出自己的疑问。这些方式都是为了让节目的触角更多元,让好内容尽可能多地找到它的用户。
在孟田芳看来,流量至上是现在的客观现实,问题的源头还是怎么看流量和片子质量的关系,故事本身是否有当下价值至关重要。“如果访谈本身在表达上比较准确、精彩,也会给运营增加武器。”
陈晓楠也坦言,现在做这类访谈节目一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因为喜欢,就选了这件很难的事。“逻辑是我们到底想干什么,如果是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但有流量,我们很可能不想做,我还是想做我喜欢的、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在这个有价值的东西之中再去找它和流量的交集,交集一定存在,只是会很难找,但这当中的辛苦是值得的。”
当代年轻人生活在空前的压力之下,对未来感到迷茫,有价值的访谈节目应当能在其中找到共性和连接点。比如,在陈晓楠看来,罗翔的故事之所以会得到广泛传播,并不因为这一期采访做得多么精彩,更多还是因为这个故事触动了人们共同的情感——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一方面有着为自己谋利的顾虑和杂念,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美好世界又有期待。“你很难看到一个人在媒体上如此剖解自己,你会觉得他跨过了把自己装扮得非常体面的那个点。”
罗翔那期节目里,他回忆起了自己在北大读博时的一件往事。有一次在天桥上遇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她进京寻求法律援助,在天桥上到处问人,但是周围的路人爱理不理。在听到老太太请求后,罗翔选择和老太太一起过去,但一路上,他选择了沉默。多年之后,他回忆起自己当初的心理活动时说道,“说白了,我还是有点担忧,我也不想惹麻烦。”这种自省让他瞧不起年轻时的自己。
这段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得到广泛传播的片段并不完全是偶然所得。陈晓楠透露,在前期梳理嘉宾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发现了这件事,凭直觉,他们判定这是“金子”,于是决定把这个金子挖出来,在采访中进行放大。
“罗翔是天之骄子,从小镇青年一路开挂读到博士,在大众眼中,他已经站到了金字塔的塔顶上。但他比较难得的地方是,在人生的某个变故之后,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剧本,发现自己配不上这个剧本。这是他人生中巨大的转折点,这种成长并不是发生在少年时期,而是在真正成为法律人之后,接触到了具体的人,那种悲悯的东西和责任感突然跳脱了出来。他跟我们说,没红之前在课堂上他也会讲这些,他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他做的事是有意义的。”陈晓楠讲述了罗翔那期节目背后的思考。
名人采访不可避免的一点是,采访对象会碰到之前回答过的重复问题。有的时候,你会知道,如果问名人这个问题,他一定会这么回答,哪怕没有任何新的信息增量,这个答案本身也有可能上热搜。陈晓楠考虑过这种操作方式,但这最终不是她的选择。“如果对方回答那个问题时没有讲出更多新的东西,只是对应了这个问题,那这个工作谁都可以做。”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