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薪酬調查機構Emolument最近對倫敦1433名投行MD(董事總經理)和Associate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摩根大通MD的平均年薪92萬英鎊,高居榜首,比第二名摩根士丹利高出35%。其他一線投行諸如德意志銀行、高盛、巴克萊、花旗、美銀等MD的年薪均在60-70萬英鎊。
值得指出的是,一線投行的MD薪水至少有一半以上來自於獎金,摩根大通的獎金甚至高達基本工資的2倍。這意味著員工必須付出遠超常人的努力,才能獲得與之相匹配的高收入。
從國別上看,MD年薪高於60萬英鎊的7家投行中,僅德銀和巴克萊來自歐洲,其餘五家都是美國投行。可見美國人為了爭奪歐洲人才也是蠻拼的。
Associate的薪水雖然遠不及MD,但各家銀行之間的差距卻不大,大多在10萬英鎊左右。
MD長成記
很多讀者對投行總是充滿好奇,這裏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上文提到的MD(以下部分介紹來自知乎網友Coco Laurence,特此鳴謝)。
之所以叫MD,主要是因為英國傳統公司(不僅僅是投行)的最高決策者一般稱作Managing Director,該說法傳播到香港和新加坡被翻譯成“董事總經理”。美國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之後,MD體系被美國投行延續下來。
在華爾街,MD是一個非常高的頭銜,年薪可能超過一百萬美元,但他可能不是董事或高管,甚至可能不會管理。高盛,儘管公司早已上市,但內部仍採用且推崇具有合夥人性質的MD制度。
關於這種合夥人制度,有一句很著名的話:Being a Goldman partner is like being knighted on the battlefield by king Arthur, only this time the battlefield is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and the Holy Grail is, well, money. (成為高盛的合夥人就如同騎士收到亞瑟國王的受封一般光耀,只是在這裏騎士的戰場換成了全球資本市場,而“榮譽”便成為實在的“金錢”而已。)
在投行中要做到MD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少則10年,多則20年甚至更多。本科生畢業剛入投行都是從junior analyst做起,在做到MD之前要經歷Associate、VP、Director幾個階段。
具體而言,各家投行可能會略有差別,但大致總結下來就是下麵這個MD升職階梯:
Junior Associate -> Analyst -> Senior Analyst -> Associate -> Senior Associate -> Assistant Vice President -> Vice President -> Senior Vice President -> Associate Director -> Director -> Executive Director -> Managing Director
財經網站BusinessInsider曾經統計過華爾街投行各崗位的平均薪酬(下圖),MD的薪酬差不多是初級分析師的10倍:
曾有投行內部人士對投行中職業軌跡做過如下描述:
剛進去IBD,就是junior analyst,從pitch book 到 analyst presentation 和 management presentation 到入檔案,列印等等事情全都要幹。基本上就是訓練excel,ppt等功夫。很多時候在印表機房,一站就是1天…
然後3年左右,順利的話成為Associate。基本上就是看著Junior工作,不滿意的,自己做。還是那些東西,但是加上要陪客人。陪IPO太子,千金買東西,做marketing,做presentation…
再過2-3年,可以成了VP… 這就不一樣了,很多人7年都還是associate,因為VP就要建立人脈,能帶來客戶等東西了。當然要求還是不是很高,不需要帶太多客戶,讓你boss覺得你有initiative還有就是technically competent。
從VP以上就是Director / Associate Director, Executive Director,最後Managing Director, 然後就是CEO,進board之類的,嗯……. 那個時候估計也是50歲左右了。
高盛的MD
在華爾街投行,MD是僅次於合夥人的非管理類頭銜,榮升MD絕對是一件大事。高盛的MD更是大家羡慕的對象。
華爾街見聞曾介紹過,高盛並不經常提拔MD,通常是1年一次。但這樣頻率依然被認為太快。2013年時,高盛將MD選拔週期改為2年一次,並表示 “MD將授予表現最優秀的員工,以保持激勵性”。
高盛30000多名員工中只有2000多名MD,在30歲之前當上MD的更是鳳毛麟角。
2013年高盛280名新任命的MD中有一個明星人物Andrew Silverman,年僅28歲,是這一批中最年輕的。Silverman是哈佛數學系畢業,從事衍生品信貸和債券交易工作,曾入選福布斯30名30歲以下金融從業者榜單。
2015年,高盛晉升了425名員工為董事總經理,其中6位來自中國大陸。
正如前文薪酬調查中提到,MD級別不含獎金的基本薪酬約為50萬美元。合夥人收入更高,據熟悉內情人士,一個典型的高盛合夥人,其包括基本工資和獎金在內的2011年總收入約為300萬至600萬美元之間。而在形勢較好的年份,這個數字至少翻倍。
事實上,只要少數投行人最終升到MD。大部分初級分析師在高盛工作幾年後,就跳槽到對沖基金、私募基金或者其他行業。
瘋狂的加班文化
大多數人眼中的投行總是光鮮亮麗,但投行人高密度、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卻不為外界所知。
幾十年來,華爾街的公司和初級員工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約定:年輕的分析師同意每天工作15小時,放棄一切正常的生活,以換取高薪工作和不菲的收入。
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授、曾在高盛擔任associate的Alexandra Michel發表了一份對兩大投行歷時九年的研究報告,研究發現投行的員工每週最多工作120小時。
在沒有手機和電郵的日子裏,人們在離開辦公室之後還能休息片刻。但高盛全球聯席主管David Solomon表示:“如今,技術的進步意味著我們必須24*7隨時待命。而且,因為每個人都被要求隨時保持暢通並即時回復消息,工作和生活幾乎沒有界限,也沒有休息。”
去年,高盛的一則努力為實習生“減負”的消息令外界一片譁然。高盛告訴暑期實習生,在午夜之前必須離開辦公室,早上7點之前不要回來,並且週六也不要來工作。
有人調侃稱,高盛是在告訴實習生,一天只要工作17個小時就夠了。
但近年來,事情可能會發生變化。前年開始,高盛告訴投行部門的初級分析師,週六不要加班,並要求所有的分析師每週平均工作時間不超過70至75小時。幾周前,美銀美林建議員工每月至少週末休息四天。兩周前,瑞信也告訴分析師,週六不要在辦公室加班。
這些變化看上去很小,但在華爾街,這些消息有著巨大的衝擊力。如今,隨著硅谷創業潮再度興起,越來越多的投行初級員工正在逃離紐約,轉投加州的懷抱。在那裏,他們可以拿到誘人的期權,享受彈性工作制,一邊在跑步機上工作,一邊享受著吃不完的免費零食。
硅谷的衝擊會讓華爾街瘋狂的加班文化有一點點改變嗎?但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