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韩国影片《寄生虫》捧起“小金人”?探访首尔“好莱坞”忠武路

中国新闻网

text

中新社首尔2月19日电 题:为何韩国影片《寄生虫》捧起“小金人”?探访首尔“好莱坞”忠武路

中新社记者 曾鼐

《寄生虫》问鼎奥斯卡四项大奖创造了韩国乃至亚洲影片的新历史。韩国影业发展有何奥秘?中新社记者走进有韩国“好莱坞”之称的忠武路,并专访多位韩国学者。

19日,《寄生虫》主创团队在首尔举行发布会。该片编剧之一韩进元再次提及忠武路,称给予创作灵感。一周前,他获奖后曾感言,“要与忠武路电影人共同分享荣誉”。

他口中的“忠武路”,位于首尔市中心,毗邻明洞。走出地铁站,一幅幅电影海报映入眼帘。街上分散着多个小剧场,讲述着与电影的不解之缘:上世纪60年代后,大批影院、制片公司聚集于此,众多知名影人曾是常客。

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研究员金圭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忠武路对韩国电影有“很强象征意义”。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社会环境变化,电影从“被忽视的产业”进入大众视野;以“学徒制”“产业聚集”为特色的忠武路,掀起韩国电影“新浪潮”。

此后几十年,忠武路的兴衰起落,见证了官方与市场在影视业发展中的“博弈”。

1999年,三大事件载入韩国电影史:以韩朝为背景的影片《生死谍变》刷新票房纪录、CGV影院创立和电影振兴委员会成立。这背后,政府的扶持不容忽视。同年,金大中政府二次修订《电影振兴法》,将审查制改为分级制,尊重电影界自律权,允许投资进入影视业;同时实行“银幕配额制”,要求全年146天播放本土电影。

韩国影业很快迎来黄金期。直到2006年,作为韩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前提条件,韩国更改配额制、大幅缩减本土电影播放。就在韩国影人“一片哀歌”时,政府又推出“特殊预算”“母胎基金”政策——前者要求将票房收入按一定比例归入政府预算以支持本土电影;后者以基金方式加大对国产电影投资。

纵观韩国电影业近20年发展,金圭璨分析,是在“政府保护”与“残酷竞争”中成长,这正是《寄生虫》等优秀影片的诞生土壤。他以“养孩子”做比喻称,要给予支持,更要通过竞争“让它自己站起来”,过度保护和“放养型”管理均不可取。

金圭璨称,要通过“官民结合”的方式打造健康的影视业生态:一方面,政府通过完善法规净化行业环境;另一方面,宽松的市场空间,有助于完善产业链。

如今漫步忠武路,大型电影公司已鲜见,随着技术变革,以往依托特定区域形成的产业模式逐渐瓦解,但街头的电影文化依然活跃。

在地铁站内,记者看到一个忠武路影视中心。首尔市文化信息产业组组长李镇淑介绍,该中心主要向民众提供影像装备等,每年约7万人使用。据介绍,正在忠武路修建一个综合性文化空间,将放映艺术电影等非商业影片,让更多百姓接触电影。

“街头文化”正是支撑韩国电影发展的动力。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研究员李星闵说,电影兼具艺术性和市场性,观众决定着行业发展。“如果韩国观众不爱看,《寄生虫》早就被市场淘汰了。”

谈及《寄生虫》的奥斯卡之旅,导演奉俊昊在19日的记者会上,称其为“一场长期战役”,坦言为在国际市场推广影片,数月来参与近600场媒体见面会、100多次行业放映会。

他说,西方观众对于韩国以及亚洲电影正展现更多好奇,如今要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激发电影人创作活力。“不要害怕冒险,要不断挑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