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好牧场 牧民转产增收忙

中国新闻网

text

图为更桑加正牵着马放牧归家。 李江宁 摄

中新网青海天峻6月27日电 题:祁连山下好牧场 牧民转产增收忙

作者李江宁

6月,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壮美辽阔的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布哈河沿着草原静静地流淌进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不远处,牧民更桑加正骑着马赶着羊群回家。

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以牦牛、藏羊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是青海特色产业。地处祁连山南麓,青海湖源头的天峻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造就了天峻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环境。

今年45岁的更桑加是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的一名牧户,十余年间,更桑加完成了从传统牧民到“斜杠牧民”的身份转变。

梅陇村位于新源镇东部布哈河东岸,距县城20公里,全村草场面积13.2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1.03万亩,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纯牧业藏族村,全村90户255人。

许多年来,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更桑加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曾一度使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原遭到破坏。过去几十年,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原因,草原鼠害等有害生物灾害加剧,草原退化严重,威胁草原生态环境及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前村里各家散居各处,靠放牧过日子,不懂得控制牛羊数量,在自家草场上,哪里的草好,就去哪里放牧。草原生态遭到破坏,牧草长不高,牛羊体质差,再加上不了解市场,各家牲畜都卖不出好价格,一年的收入只有两万元左右。”更桑加告诉记者。

为转变草畜矛盾突出,生态不断恶化的局面,从2008年开始,天峻县率先在新源镇梅陇村开展“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的股份合作制,全村牧户、草场和牲畜100%参社入股。

“合作社成立后,严格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在传统畜牧业的基础上,通过早晚饲料喂养,日间放牧的方式养殖牛羊。这样培育出来的牛羊个头比传统放牧培育出来的牛羊大,而且繁殖期、哺乳期短,肉质也更鲜美。对牧民来说,带来的实际收益非常可观,也得到了牧民的支持。”新源镇党委书记华庆告诉记者。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合作社开辟出多元增收渠道,在产业融合中让牧民参与其中。“现在合作社经营起了火锅店、洗车行、酒店等,牧民每年还可以从这些产业中获取一定的分红。”华庆说。“2020年,合作社总分红金额达到近五百万元。”

近年来,梅陇村的牧民们开始逐渐走出草山,在合作社的引领下,纷纷在县城内外从事洗车行、酒店、畜产品销售等二三产业工作。牧民的收入从过去仅靠放牧变成多元。“梅陇村的劳动力在天峻县62个村里是转移数量最多的,年轻人在县城开出租车一个月能有五千元的收入,每年七八月份,在草山里捡黄蘑菇还能有近十万元的收入。”华庆告诉记者。

同时,合作社每年带领当地牧民每年对草山进行补种草种,梅陇的草山在缓解放牧压力后,合作社的草场产量亩均增产15到20公斤,植被覆盖率提高了10%,草原生态得到了空前改善。

放牧经验十足的更桑加今年被合作社聘为放牧员,对合作社的500只母羊群进行放牧工作,每个月发放三千元的固定工资。“现在每年合作社分红有八万元,放牧员的工作是轮换着做的,明年不做放牧员了,我打算用去年分红的钱去县城开一间小卖部。有合作社股份,还能外出务工,按照现在的话说,我也是个‘斜杠牧民’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