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IRST青年影展,华语电影内循环之下强烈自我表达

亚太日报

text

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刚刚落下帷幕。在所有参加竞赛的影片中,除错过1部短片、1部主动退赛的纪录片,以及出了“技术原因”的2部纪录片(另有一部幸运看过)外,我一共看了12部剧情长片、5部纪录长片和16部短片。

沉溺于自我表达的绝大多数长片和穷尽心思将形式和叙事尽可能并置的短片,形成有趣的对比。自我表达,向来就是独立艺术电影和电影节电影的最重要特征,也是形成作者性的关键部分。而在影展公映后,进入评价体系,产生两极化的喜恶,也是自我表达必然得面对的结果。

这一次的FIRST参赛作品,再没去年《棒!少年》那样被一致叫好的爆款,几乎每一部都在映后从公众到媒体再到学术的打分环节,形成高低错落的差异化审美光谱。去年体育纪录片《棒!少年》的高口碑,其实赶上了绝佳的天时。疫情解封后的第一个影展,困在家中憋坏了的影迷们更愿意看到振奋人心的爽片,而不待见阴郁难懂的自我表达。后来正式上映后,影迷们也才渐渐发现《棒!少年》存在的各种不足和问题。

《棒!少年》剧集前3集在本届影展露天放映,MLB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祁冬和剧集主创团队一同与观众进行映后交流,图片来源: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微博

8部入围纪录长片里,有3部来自女性导演的作品都关注社会的不同方面(《旷野歌声》、《遥望繁星》、《小人儿张》),她们也都不约而同碰到了“技术原因”。而12部入围剧情长片中,仅有的2位女性电影作者则关注成长记忆和伤痕,完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表达。

在影展的很多部作者电影中,我又进一步发现,怀孕、死亡和中医,都作为关键情节或人物状态而出现,像是通过电影去贯穿生死。《故乡异客》算是这个观察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导演李崧鸣几年前曾经历过一场差点夺去自己性命的大病,带着对帮助他度过鬼门关的妈妈、外婆和妻子的感恩,他拍摄了一部关于自己生命体验和故乡思念的故事片。里面有制造戏剧冲突的妻子怀孕,有催发泪弹的外婆去世,还有治疗自己身体的针灸和艾灸。另一方面,作品题目“故乡异客”,也表现出今年入选作品的乡土和方言特征,当九零后甚至零零后年轻导演,更多地把镜头对准二三线城市乃至乡村,并大量使用方言时,中国电影的“去北京中心化”过程就已经在代际上开始了不可逆的过程。

图片来源:《故乡异客》电影海报

带商业性的类型片,一直是电影节的少数派。这一次FIRST的剧情长片中,《老郑飞到天上去了》和《没问题》,大抵可以划到喜剧片类型,而《裙子剪刀布》则能算作青春片。张颂文这位近年来享尽一切赞誉的演技派,以及梁龙这位跨界的玩家,分别是两部喜剧片的主演。两部相比,《老郑》还带有一点作者性,试图戏谑地创造出一位甘肃玉门市超级英雄,一个在生命尽头用极端惩恶扬善方式获得尊严满足感的“街道侠”,也让近年公安题材最热衷取景的玉门市,多了一位荒诞的民间英雄。虽然片中戏仿了《鸟人》和《小丑》,但很可惜,作品的人物关系完全没法让观众信服,快手直播的点子也完全没成为一条有趣又有用的线索。“二手玫瑰”主唱梁龙跨界主演的《没问题》,反倒是所有作品中唯一纯粹的类型喜剧,故事做得完整流畅,家庭和社会的矛盾,也在一个个包袱和巧合中,完成了升级和化解。只不过作为梁龙老本行的摇滚舞台魅力,换成让他剧中角色的女儿表演时,就彻底消失不见。

图片来源:《没问题》剧照

无论是作者电影还是类型片,如果能让观众在放映过后,迅速产生一种和电影本身并无关系的冲动和行动,那也是有价值的。陈翠梅的《野蛮人入侵》是今年FIRST的开幕片,标题中的“野蛮人”,指的是她自己的孩子,这位有极强艺术敏锐度的马来西亚女导演意识到,“野蛮”孩子的降生,对自己的生活和身体是一种入侵,她就干脆编纂一个全新的武侠或谍战片类型,并在此过程中,让自己去认真锻炼和习武,夺回了属于母亲的身体。观看后次日大早,我开始了在租住公寓的有氧动作练习,同时也因奥运会的新闻激励,连续去距影展不远的游泳中心每天来上个1000米。《水草长生》是这一次节奏最慢的电影,这部长片接续上导演多年前一部关于孩子寻找水牛的短片,多年过后,除了水牛之外,其余的演员都没变,只是长大或老去。有人享受于在“闭眼前在插秧、睁眼后还在插秧”的氛围和节拍下睡着,也有人对此烦躁不安。我则被片中反复提到的南昌米粉吸引,观影后的正午冲到一家粉店,然而在以面食闻名的西宁,米粉注定是不怎么样的。

与《棒!少年》出现在最需要过瘾爽感的时期相似,这一次我最喜欢的纪录长片、范俭作品《两个星球》,也是得益于某种情绪上的天时。我是在露天放映的锅庄广场欣赏这部纪录电影的。在此之前,刚刚在街对面的王府井大象城奥斯卡影院,参加了VIVO超短片的首映和颁奖仪式。这些5分钟以内时长的超短片也都各具独特创意和风格,只是它们也全都顺应时代、用当下的短视频语言去讲述故事,连续23个5分钟的高信息强度视觉轰炸,必然带来比卧躺床榻刷手机视频一小时还强的疲惫感。这时候,离开音视觉狂轰滥炸的战场,来到微风徐徐的夜空之下,安静欣赏一部娓娓道来的后512纪录片,就像是获得了一次舒坦的按摩治愈。虽然作品关于大地震后失独家庭的创伤、新生孩子成为某种“替代品”的悲剧,但导演也通过面向星空的观察、追问与反思,而渐渐在催泪的场次后,带出宇宙的永恒和人类的希望。这让我想到智利纪录电影大师古兹曼那部同样仰望星空的力作《故乡之光》。手机里的日晕,像猫儿一样的红月,已经含泪的观众开始跟着汶川家庭的情绪变化,向着更宏大的宇宙去释怀。

图片来源:《两个星球》纪录片海报

最喜欢的剧情长片,竟然是我本来较为排斥的、有着女性宣泄情绪的大尺度作品《她房间里的云》。影片开始不久,我心想着完了,这又是严重沉溺于自我表达,又是我最惧怕的艺术家人格女主角。可越往后看简直越是亢奋,认定这才是一个独立影展该有的作品。原来之所以排斥自我表达,是因为大多数作者并没能力表达好。而这位年轻导演郑陆心源就完全成功做到了。像是20年前第一次看杨福东实验影像《竹林七贤》时突破观影经验而产生的诡异幸福感,而且全都发生在迷离美艳的杭州。

图片来源:《她房间里的云》剧照

内循环时代的FIRST影展,也确实变成了一个几乎只剩华语作品的场域。在长片的本土叙事之外,幸好还能在短片中看到太多国际化、民族化视野的学生力作。以往一般只有美国华人作品,这一次扩展到英国、法国、韩国,其中动画短片的想象力、执行力和风格化都尤为突出。个人最喜欢的《木官木才》,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青旅四人间,将睡眠浅之人的心境,夸张化地表现成炮火连天地战场。另有两部献给伊宁故乡的维吾尔语短片,《布谷鸟》和《手风琴》,都在展现五颜六色的喀赞其和六星街独特美景同时,讲述了简单有趣又单纯的情窦初开故事。《手风琴》的导演艾麦提·麦麦提,还参加到此次的FIRST训练营当中,又用几天时间,在堪景和美术团队协作下,高效拍出一部置景西宁、却有着故乡伊宁“扑面蓝色”的软科幻短片《来客》。

非常期待,在以万玛才旦导演为核心的青海藏地新浪潮之后,又迎来一波伊犁维吾尔青年电影新浪潮。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