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我猜大家猜的中國經濟增速猜謎遊戲的謎底16日終於揭曉:7.4%!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今年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放緩至7.4%。統計局形容首季經濟成績單“開局平穩,總體良好。
如此增速儘管略低於全年增長7.5%的預期目標,但已高出很多經濟學家的預計。全球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面臨深度調整,中國國內經濟深層次矛盾凸顯,正加緊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很多人對經濟增長放緩已有心理準備,況且,7.4%並不是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臨界值,更不是觸發大規模刺激政策的“扳機。
橫向比較看,中國首季經濟增速無疑將繼續領跑二十國集團,“中國速度依然令人豔羨——二十國集團去年整體經濟同比增長2.8%,儘管它們貢獻了全球GDP總產出的85%。
縱向看,這並非中國經濟增速首次放緩至7.5%以下:遠者勿論,2009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僅增長6.6%;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當年,中國全年增速也不過為7.3%;而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中國1999年全年經濟增速只有7.1%。
長期以來,關注中國GDP增速快慢的人太多,而留意GDP增長品質好壞的人則太少。
過於關注短期增速很容易導致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從而忽視統籌與平衡居民收入、就業率、物價、國際收支、空氣品質等其他發展指標。
“唯GDP論另一個可能後果是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以犧牲環境等可持續發展指標為代價,為了增長而增長,陷入“一慢就驚、一快就亂的發展怪圈。
在經濟增長快慢與品質好壞之間,外界勢必要重新認識中國。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當前所追求的發展,是提高品質效益、推進轉型升級、改善人民生活的發展,反之,背離發展大局、阻礙經濟結構優化、罔顧民眾長遠福祉的增長,無論多快,都不能算好的GDP。
在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階段,如果因為經濟一時波動而“一刀切地再次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實乃舍本逐末。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博鰲論壇上透露,把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是中國當前宏觀調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長期政策取向。這意味著只要通脹水準不超出“上限,同時增長率和新增就業等不跌破“下限,儘管政策儲備充足,決策層也將繼續保持定力,不會貿然出臺短期強刺激政策。
當前經濟增長放緩,無疑是對原來過度依賴要素投入發展模式的一次壓力測試,這是全面深化改革、使增長品質更好必須要付出的代價,也是塑造可快可慢的經濟彈性的必要階段。
經濟一放緩就條件反射地找政府尋求“刺激不是好習慣,因為刺激應是例外,而非例行公事,否則濫用刺激政策只會使經濟肌體產生耐藥性,其拉動增長的邊際效應會只減不增。
中國目前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等指標仍大幅落後於發達國家,創新驅動能力和科技水準依然不高,中西部甚至東部一些地區公路、鐵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垃圾、污水處理等民生設施在很多中小城市和鄉村更是一片空白,這些正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所在。
與其過度關注經濟短時波動,不如淡定一點,更多強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鼓勵創新、確保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向深化改革要增長,向創新要增長,向簡政放權、提高行政效率要增長,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
有時候,快不一定是好事,慢一點也並非壞事。不論好壞只管快慢的經濟增長時代現已難以為繼,中國經濟“列車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但更要看清前進的方向,因為前方可能是康莊大道,也可能是萬丈懸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