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李哲]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影子银行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其不透明以及监管缺位等也致使其风险难以判断。尤其在官方尚未明确影子银行的具体规模之际,对影子银行的风险警示非常必要。
日前,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StabilityBoard,下称FSB)发布《2014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居全球第三,增速为全球第二。
影子银行是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中介,其业务类型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似,主要业务包括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结构化投资工具和私募基金。但大多数影子银行尚在监管之外。
影子银行增速过快
报告称,2013年中国影子银行继续快速增长,资产规模同比增长超37%,较2012年42%的增幅有下降,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该报告对影子银行给出的定义是:在常规银行系统外的信用中介行为和机构,并称“在所有新兴市场中,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增速值得特别关注。
FSB的前身为金融稳定论坛(FSF),是七个发达国家(G7)为促进金融体系稳定而成立的合作组织。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对全球经济影响日益显著的背景下,2009年4月2日在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G20)金融峰会决定,将FSB成员扩展至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G20成员国,并更名为FSB。
整体上,FSF对中国影子银行3万亿美元规模的估算总量并不算高,在大多数机构的估算中,中国影子银行规模一般在35万亿人民币左右。
摩根大通早在去年就预计,截止2012年年底,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达36万亿。国际评级机构穆迪9月份发布报告称,到2013年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高达37.7万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66%。由于信贷规模迅速扩大且存在过度集中问题,市场风险高企。
由于缺乏官方的准确数字,中国影子银行的具体规模目前仍无法判断。从全球市场来看,30多万亿的影子银行总量在国内生产总值、银行业信贷中的占比来看,规模不算大。
但由于缺乏公开、透明、有效的监管措施,中国影子银行的增速从全球来看显得过快。FSB的报告也指出,2013年中国影子银行37%的增速,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阿根廷。
影子银行风险问题
影子银行在此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及货币宽松的环境下,迎来了大的发展,但眼下,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以及货币政策的谨慎态势,影子银行逐渐暴露出的风险令人担忧。
相对于IMF和穆迪,FSB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评估整体上偏于保守。IMF在10月初发布的报告称,中国需要更密切监测不断激增的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银行业务。
“中国影子银行的融资增速已近银行信贷增速的两倍。信托贷款——即银行通过委托贷款为贷方与借方做信贷安排,但不承担任何风险,这种形式的信贷安排在高度监管的银行系统之外占到了很大的比例。IMF报告指出。
穆迪认为,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占GDP比例为52%。尽管政府努力控制信贷增长,但中国的影子银行活动继续以高于名义GDP的增速快速增长,这表明中国经济的相关杠杆率仍呈上升趋势。
穆迪还称,信托产品和理财产品现已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负债水平增长的主要引擎。由于理财产品通常期限较短,80%期限短于6个月,但其所对应的资产如房地产通常期限则更长,因此其抗风险的能力更为脆弱。
传统金融服务缺位
高盛高华研究员马宁认为,中国影子银行几乎百分之百的信贷是给了企业,包括大型企业、房地产市场、政府平台和中小企业,而影子银行在过去几年都是30%左右增速,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的杠杆,增加了投资,而不是说增加了消费。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实际上造成了中国杠杆率的不平衡,中国经济更加不平衡,是投资和消费之间不平衡。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季朱海斌研究表示,截至2013年底,公司债务增长到了GDP的130%。公司债务是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他认为,中国金融风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债务在过去四五年里头上升太快,包括像制造业,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房地产行业,影子银行,种种问题联系在一起,捆绑在一点,整体上中国的债务风险在上升。
从全世界范围看,影子银行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又倒逼传统金融做更多创新。中国影子银行近年来增速极快,固然有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为背景,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金融对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缺位,在正规金融管道满足不了企业需求的情况下,影子银行茁壮成长。
目前来看,要实现中国整体金融风险的可控性,一方面相应的监管要及时跟进,严控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治理传统金融的顽疾,疏通传统金融服务,填补缺位,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只堵不疏,难以解决影子银行的根本性问题,疏通与监管合二为一推进才是降低影子银行风险并利于中国经济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