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校園記者 | 中國還有這樣的藝術家

亞太日報訊

text

撰文|香港樹仁大學陽昕昀

------“我覺得這個東西可以留給社會,留給人家思考,中國還有這樣的藝術家。”

劉振夏老師有很多頭銜,然而對於這些,劉老師提到時一帶而過。他本來就是一位應當以畫為話的畫家,三十年前他早已將這些名利統統付諸於腦後,三十年後也必不會在意。劉老師秉持四不原則“不展出,不賣畫,不送畫,不應酬”,三十年間遠離世事紛擾,潛心研究水墨人物畫。

劉老师與背後的畫 圖:盧凱欣

三十年閉門、將不滿意的畫作扔進火爐銷毀、“四不”原則、自傳記《情畫未了》只允許印8500冊,劉老師的種種都在反映著他口中的自己:原來中國還有這樣的藝術家。

------“提起好的人物畫,大家可能首先想到國外、想到蒙娜麗莎,為什麼我們中國就沒有呢?”

劉老師選人物畫為創作對象就是夢想有一天我們中國的人物畫也能揚名世界。這個選擇,劉老師堅持了四十八年,其中包含了三十年的隱退創作生活。三十年前,正是劉老師聲名大噪之時,秉承著利益打擾下出不來好創作原則的劉老師,毅然選擇了創作。這時候劉老師就站在自己的畫前,他面向我們,平靜地說著魚和熊掌不看兼得,仿佛這三十年不過彈指一揮間,而這三十年支撐他走下去的就是此時他身後的畫。

劉老師畫中的藏女圖:盧凱欣

劉老師的畫中人物大多都是普通人,包括了漁民、牧民、藏女等等像我們一般、也像他自己一般的普通人。他把自己當做一位普通人,才能將普通人對社會的感受用畫筆記錄,引起共鳴,這才是一位好畫家的標誌。劉老師對自畫像也比較喜歡,“把自己幾十年來生活的趣味淋漓精緻地表現出來了。”抬頭一看,原來畫中的劉老師正坐在畫板前,柔軟的衣袖反射出了他的心境。

畫中人物最傳神的就是眼睛,劉老師反復提及,眼睛作為心靈的窗口,是一個人最明顯的特點,最是生動。與別的畫家不同的是,劉老師還堅持憑記憶作畫,單薄的照片無法展示人物最生動的特點,遠遠不及真人來的實在。

------“我趕上了好時候,我從最高殿堂走下來就趕上了好機遇,才能實現我的夢想。”

劉老師的自畫像圖:盧凱欣

劉老師對於繪畫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畫有別于文字,繪畫能將文字無法表達的東西訴說得淋漓精緻。而他對於自己繪畫的要求則是吸收古人的精華,走古人沒有走過的路。將畫壇中古今大畫家的表現出的奧妙融入自己的畫中,這必須是一件花苦功的事。

“我追求的就是要將不同人物的味道表現出來。”所以劉老師遠離美術界,獨善于名利場,“和利益靠的那麼緊,(繪畫)成本這麼低,一張紙,一支筆就足以。”到今天,劉老師從最高的殿堂走下來,就是為了實現初衷:讓中國人物畫走向世界。

30年前,聲名鵲起之時隱退作畫,為的是創造好作品;30年後,年近古稀之時宣傳辦展,為的是傳承好作品,也讓大家發現了原來,中國還有這樣的藝術家。

【編者按】“APD校園記者”專欄開欄語

李大釗先生曾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環境千姿百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互動日益加深。青年學生雖身處校園,但不以此為認知之限;雖未歷滄桑,但才思兼備,意氣風發;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他們勤奮學習、勇於探索、奮發向上,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扮演者極為活躍的角色。

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開辟“APD校園記者”專欄,為青年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聆聽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承接他們目光中投射出的時代力量。

(圖文編輯:李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