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营养价值更高,消费者对巴氏鲜牛奶所属低温乳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疫情也未能消减人们对鲜奶产品的渴望。
但当下,这些保质期最多只有十多天的鲜牛奶,经历生产、运输、上架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往往要比平日里更费周折。
在疫情爆发之初,蒙牛经历过短暂的鲜奶产品销量下滑阶段。
“疫情之初鲜奶用奶量曾下滑50%”,蒙牛旗下的鲜牛奶品牌“每日鲜语”的市场部总经理杨菲告诉界面新闻,主要供应华东地区鲜牛奶产品的每日鲜语马鞍山工厂,日产量100吨,日成品约15万瓶左右。
但在疫情爆发的前期,传统商超渠道人流量突然下滑,各地交通管制开启,该工厂在生产经营环节准备不充分,1月23日开始之后的几天,鲜奶用奶量对比疫情前下降了50%左右;在销售端,全国性电商平台春节疫情期间由于找不到送货员,运力受限,导致销售额出现下滑。
随后该工厂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借助开通线上应急通道、确保马鞍山工厂的3个供应牧场(马鞍山现代牧业、合肥现代牧业、五河现代牧业)牛奶原料供应正常等举措,用奶量逐渐稳步提升,1月全月用奶量基本与12月持平。
与运力不足相反,消费者在电商端的需求非常强劲,各大电商平台也在积极弥补运力,保证配送。杨菲表示,京东平台物流配送体系发达,目前配送端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所以春节疫情期间销售额实现了翻倍增长。
生鲜电商平台每日优鲜也向界面新闻证实,疫情爆发初期由于封路、用户囤货等因素,牛奶产品很容易脱销。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生鲜电商平台,鲜奶销售额也较平时增长近30%,消费者希望足不出户就能让鲜奶安心到家的需求较平时更盛。
“有时我们的产品上午才上架,中午就已经断货,加上运力不足以及各种交通限制的挑战,目前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增长并未完全反应消费需求的增长。我们每天都在进行追踪,与各平台电商一起尽最大努力保证供货。”杨菲说。
激增的需求和翻倍的产量,让乳制品的运输工作量翻番。
坐落在上海马桥的光明乳业华东中心工厂,是全球最大的液态乳单体工厂,这里平时鲜奶的日产量在400吨左右,而一周前,这家工厂的日产量已经超过700吨。
光明乳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光明乳业领鲜物流每天的配送量由原来的500多吨激增到1100多吨。光明乳业领鲜物流280多辆的物流车,近900名员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每辆物流车每天至少要出车2次或2次以上。由于运输对象还包括常温产品和捐赠物品,这样的工作量是平日的2倍以上。
低温乳制品在总销售额中占比过半的新希望乳业,则全面启动了其自有的冷链运输体系,在确保商超、社区便利店等销售终端不脱销、不断档的情况下,还保障了到户产品每日派送上门的供应。
根据新希望乳业2月6日发布的一则《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公司在生产经营方面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疫情影响部分商超关闭,商超客户的购买时间、购买方式和购买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市区、乡镇村的部分销售网点关闭,学校延期开学等,对部分常规渠道的短期动销一度带来负面影响。
但牛奶作为刚需产品的消费需求并未因此而消失,而与正常春节期间相比,消费者出现的场景还变得更加有确定性,所以公司针对疫情期间采取的措施收到明显效果。这些措施包括:积极拓展线上业务、大力推动订奶到户送奶到家业务、在社区外摆点销售、加大对低温产品特别是低温鲜奶的传播和推广、加大社区店和便利连锁店销售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