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棉农,目前農業部門只貢獻了中國總就業的三分之一,而印度為二分之一。
亞太日報30日綜合報道:近幾年來,中國和印度都成長為全球經濟超級大國,其中中國更為領先。但是,隨著中國增長減速以及結構調整需要日益尖銳,印度新總理莫迪的經濟改革措施能讓印度趕超中國嗎?
《聯合早報》發表題為《印度的中國夢》的專家分析文章,稱印度經濟表現沒有中國那麼引人注目。印度經濟增長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大幅加速,動力來自貿易自由化和其他經濟改革。接著,印度的改革出現了停滯,財政和經常項目赤字飆升,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回落到4%至5%。
文章稱,中國跑在了印度前面,去年中國人均收入達到了1萬1850美元,是印度的5350美元的兩倍多。問題在於莫迪刺激增長的政策是否能在未來幾十年縮小兩國的收入差距。
印度最重要的有利因素是“人口紅利。在中國,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已經造成主要工作人口——即15歲至59歲人群——開始下降。從2015年到2040年,這一群體預計將減少1.15億人以上。與此同時,印度主要工作人口將增加1.9億人。
但中國之所以能夠實現使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並不只是人口結構的功勞。印度領導人必須發展全面計劃,消除經濟競爭力壁壘,擴大制造業的就業機會,並改善工人的教育和技能。
盡管出現了穩步改善,但印度公共健康和教育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名列第102)。此外,缺少足夠的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礎設施(第85名)也制約了印度的生產率增長。印度在產品和勞動力市場效率(分別名列第85和99)上也落後於中國。只有克服這些劣勢,印度才能吸引到足夠的投資提振經濟增長。
與此同時,印度應該擴張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從而為日益增加的勞動力大軍創造就業機會。制造業只貢獻了印度總產出的15%,而中國為31%,因此在這方面印度大有可為。
從這個角度講,印度具有可以向中國取經的優勢。中國通過建立強大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基礎、將工人從農業轉移到制造業和建築業以及改善全部門生產率實現了農業經濟的轉型。如今,農業部門只貢獻了中國總就業的三分之一,而印度為二分之一。
同樣重要的是,印度工人——特別是年輕人——需要持續提高技能的機會。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GlobalInstitute)估計,到2020年全球將出現9億低技能工人供給過剩,其中2.7億在印度。與此同時,印度還將面臨1.3億中等技能工人短缺。
盡管印度的教育正在發展,特別是在初高中教育方面,但印度高等教育體系仍然不足,包括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盡管印度公共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已得到了很好的制度化,但缺少必要的規模、課程、資金和激勵讓年輕工人滿足快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要求。
**好消息是莫迪似乎決心要通過改善商業環境提高印度的競爭力。比如,他已經宣布了刺激保險、防務和通信方面的外國直接投資的措施,包括提高基礎設施支出和新的鼓勵儲蓄和投資的稅收激勵。印度政府還繼續前任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政策。
**
莫迪的計劃所欠缺的是大力關注擴大印度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這將與計劃中的改革一起讓印度能夠抓住有利的人口結構所帶來的機會,實現中國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