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杭州台风安置点:听到最多的话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中国新闻网

text

来自安徽的兰恩泽在安置点专心备战考研。 张雨滴 摄

中新网杭州7月26日电(张煜欢 张雨滴 魏嫣然)台风“烟花”在浙江舟山普陀登陆之时,数百公里之外的杭州,雨不大,但已近两天没有停过。于一座城市而言,连续强降雨已成为时刻紧绷着的一根弦。

本就散落在城市角落的人们,又该身归何处?

25日,记者走进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孔家埭社区临时安置点。阴沉的天气下,这里的“气氛”却比想象中明快许多。

来自浙江绍兴的木工胡伯忠高声招呼着两名工友一同打扫安置点的走廊。他不知从哪里寻来了一把大扫帚,麻利地在走廊上清扫起来。这种状态很快影响到其他人,身旁的工友穿着拖鞋便出来义务帮忙。

社区志愿者为安置点内的工人送上食物。孔家埭社区供图

“这是我住过最干净的安置点了。”胡伯忠说,作为浙江人的他对台风早已见怪不怪。今年他与工友们被就近安置过来,这才发现安置点是一座未启用的学校,每个“大通间”其实是一间间大教室,采光很好,木质地板“看着就很舒服”。

胡伯忠坦言,十八年前非典肆虐时,自己就在老家参加过志愿服务,上街参与义务执勤。乐观的他觉得,“天灾人祸”面前,积极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想到以后这里将迎来许多充满朝气的学生,胡伯忠很期待。

穿过走廊走进大通间,被安置于此的人们在一个个地铺上说笑闲聊。有个身影淹没于热闹之外,在角落里埋头读书,时不时在书本上记录几笔。

年轻人叫兰恩泽,长得干净清秀。这名安徽小伙儿在大一时入伍,如今刚结束两年的部队生涯,重回内蒙古赤峰学院读大二。今年暑假,他来到杭州陪伴在工地打工的父亲。当过兵的二十出头的小伙儿,干起活儿来有着用不完的力气。

“我正在备战考研,准备考管理类的硕士。”兰恩泽腼腆说道。他的桌前是厚厚的一摞书本。脱下沾满了泥点子的工装,他又恢复了书生气的模样,徜徉在另一个知识世界。

风声雨声读书声。一个真正的“学生”,坐在属于他的“教室”里。

人群之中,圆脸微胖、皮肤黝黑的赵杨看似是最不起眼的那个,但却成为不少外来务工者“羡慕”的对象——他的妻子与两岁的儿子也一起住在安置点中。

“我儿子应该是安置点里年纪最小的吧。没想到他很乖,不吵不闹。”赵杨看着正在酣睡的儿子,脸上满是笑容。他是附近工地的粉刷石膏工人,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亲”,不想直接“撞”上了台风。

“我们一家人是第一次一起遇见这样的天气。不过家里人都在身边,又在社区、工地的安排下住在这样有空调的大屋子里,实在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赵杨说。

“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成为记者在这处安置点听到最多的话。

孔家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吴建军介绍安置点情况。 张雨滴 摄

对孔家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吴建军来说,听到这句话,亦是连日来奔波中最欣慰的时刻。

他介绍,该社区设置的两个安置点共接纳人员550余人,其中位于杭州市永正实验学校的安置点共8个房间,可接纳近400人。社区附近工地多,简易房在风雨中过于单薄,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工人们便带着简单的随身物品搬了进来。

“除安置点外,社区还要及时巡逻,排查倒落的树木,低洼处有无积水,挡板是否摆放到位……”吴建军说,几天下来,工作人员几乎没有睡过一个整觉。但辖区派出所及社区党建共建的学校对安置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如设置路牌指引,清理生活垃圾,维持基本秩序等工作。“都是依靠大家的力量一起完成的”。

晚饭时间到了,安置点内飘来了饭菜的香味,人们有序排队领饭,即将在此度过又一个夜晚。尽管外面的世界风雨飘摇,身处安置点的人们却倍感“心安”。

从外部看,这份“心安”源于基层防汛工作的周密完善,源于为其遮风挡雨的广厦千万间。从内心看,“心安”源于人与人间的“互助”精神指引,源于最亲密的家人就在身边,源于内心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据气象预报,接下来几日风雨还会更大。而阳光,也会在不久后重返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