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新年首访的这个国家,你太需要了解!

text

1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将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

对于缅甸这个国家,你了解多少呢?

佛塔之国

缅甸位于亚洲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接,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是东南亚地区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缅甸是著名的佛教国家,85%以上的缅甸人信奉佛教。佛塔多、庙宇多、僧侣多是缅甸佛教文化的三大特色。缅甸男子一生至少要削发为僧一次,这被认为是修行积德。缅甸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庙必建塔,使得缅甸全国佛塔林立。缅甸也因此被誉为“佛塔之国”。

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是缅甸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经过900多年的岁月洗礼,仍保留着几千座大小佛塔,有“万塔之城”的美称。

主要城市

缅甸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主要城市有仰光、内比都和曼德勒等。

其中,仰光是缅甸的最大城市,原为缅甸首都,是全国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缅甸于2005年宣布从仰光迁都,2006年正式宣布新都名为内比都。内比都在缅甸古语中为“京都”之意。这里原是一片荒原,2003年开工建设新首都。经过十多年建设,包括总理府、政府各部门办公楼、市政厅、公务员住宅以及宾馆等在内的基础设施陆续投入使用。

在缅甸人的心目中,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是最具缅甸特色的地方。它是故都,缅甸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曾在此建都,大量的历史古迹映衬着缅甸古代文化的灿烂;同时,它也是缅甸的佛教圣地之一,全缅甸约半数僧侣居住在曼德勒一带。

姓名风俗

“吴”“杜”“貌”……如果在缅甸听到这样的称呼,不要以为这是某人的姓氏,其实,这些是对人们的身份、年龄、辈分、性别等的区别。

缅甸人只有名字,没有姓,但要在名字前面加一冠称,以示性别、长幼和尊卑。对长辈或有地位的男人,名字前冠以“吴”(叔、伯之意),对晚辈则称“貌”(意为弟弟)。一个人随其年岁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名字前的冠称发生变化,如名叫“吞威”的男青年,比他年龄小的称其为“哥吞威”;比他年龄大的或长辈称其为“貌吞威”;成年后,一般称其为“哥吞威”;年长后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后,尊称其为“吴吞威”。

妇女也同样,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妇女称“杜”(姑、姨、婶之意),对晚辈或平辈称“玛”(意为姑娘、姐妹),卑称或昵称冠以“米”。如名叫“钦温”的姑娘,小时有人叫她“玛钦温”或“米钦温”,长大成人结婚后称“杜钦温”。

服饰风俗

缅甸民族服装极富特色,男女都穿筒裙,男裙称“笼基”,女裙称“特敏”。男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外衣,女上衣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场合,男人多戴缅式礼帽(缅语称“岗包”,用细藤编胚、以粉红或浅黄色纱巾裹扎而成)。缅甸妇女多留长发,绾发髻,戴鲜花,喜爱用缅语称为“檀那伽”的香木浆涂在脸上,有清凉、防晒、护肤作用。缅甸人不分男女,不分场合均穿拖鞋,军人除外。

泼水节

泼水节是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的新年。每年公历4月中旬,这些国家的民众都会互相泼水以示祝福。

在缅甸,水象征着清洁和吉祥。缅甸人认为,庆祝泼水节可以洗刷过去种种罪恶,迎来美好的一年。在泼水节假期,当地信奉佛教的人们前往寺庙和佛塔拜佛、布施,还会制作一些缅甸年糕赠送给邻居。

泼水节也是中国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傣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多个民族都过泼水节。

“胞波”情谊

形容中缅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有一个专用词语:“胞波”(缅语音译,意为“同胞兄弟”)。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中缅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融,景颇族、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在两国边境一带长期跨境而居,塑造了中缅人民之间独特的“胞波”情谊。

历史上,缅甸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方向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国际风云变幻里,中缅两国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如今,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持续在缅捐资助学,数十所学校拔地而起;中国在缅甸启动“光明行”、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为众多患者带去福音;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赴缅提供医疗服务,成为生命、健康和友谊之舟……

中国有诗云:“今年花胜去年红。”缅甸谚语说:“水涨荷花高。”习近平主席新年首访缅甸,必将开启中缅关系新时代,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新乐章。

文字: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