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隐居失败的“网红”:写畅销书,搭戏班,盖三个私家园林

亚太日报

text

南宋诗人陆游曾在一首诗里抨击中国的隐士,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隐士,都是假的。真正的隐士,是那些连名字都淹没在红尘绿野中的人,他们不会被历史文献记载。所以,凡是被记载下来的,都是假隐士。

这话有几分道理,却也过于苛责。中国的隐居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心隐”,身虽不至,心向往之。比如,明末清初时的李渔,明明是想要做一个隐士的,结果他却成了“网红”,而且还红了二十余年……

李渔原名不叫李渔,而是叫仙侣,字谪凡。后来,可能是嫌自己名字太仙了,又改名为李渔,渔舟唱晚的渔,号笠翁,这妥妥的就是要去隐居的节奏啊不是嘛!

事实上,李渔也确实过了几年隐居的生活。那一年,他三十六七岁。从小就才名远扬的他,头一次参加杭州的乡试,以为十拿九稳,结果名落深山。更悲催的是,回来的路上还被山贼给劫了,差点小命都送掉。第二次再去参加,又打仗了,遍地饥荒,他连考场的门都没摸到。没多久,老母亲又离世了。

半辈子荒唐,心事又沉沦,李渔意气萧索,索性回了兰溪老家,过起了隐居生活。

在老家待了三四年,李渔盖起了“伊园” ,打算老死田园,还写了《归故乡赋》,又喜悦又无奈。他还十分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盖过路凉亭,倡修水利,还做了李氏宗祠的总理。然而,生活又当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李渔卷入了一起民事诉讼案中,但因为对方太刁蛮,无奈之下,李渔草草了解了此案。也许是时机凑巧,也许是毕竟心热不甘寂寞,遭此打击的李渔,反而生出了一股要出去闯事业的冲动,于是他写下了《卖山券》,抛家弃园,带着亲人举家搬到了杭州。

到了杭州,李渔傻眼了。既无功名,又无技能,一大家子,吃穿用度都不小,总不能坐吃山空,然后又灰溜溜滚回老家吧?坚决不可以!

于是李渔天天去大街上晃荡,琢磨着自己该做点什么,先定个小目标,比如赚他一个亿!可是……做什么好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渔在书店看到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都在吃灰,而那种“不入流”的小说,却大卖特卖。李渔开窍了,对啊,我可以写小说啊!

从此,李渔走上了写畅销书的道路。

李渔的第一部畅销书,叫《怜香伴》。故事题材在今天看来不足道,在当时确是非常大胆,没错,那是两个女子的同性爱情故事。再加上李渔不但敢写,而且还写得很好,这字里行间的文采风流,老百姓喜欢,士大夫也爱读(偷偷地)。很快,李渔就这样红了。

最红的时候,李渔家的门口随时都挤满了戏班子,新的故事剧情一出,立马上演。往往一部作品脱稿才几个月,就已经传到三千里外了。这一红,就红了二十年。

电视剧《风流戏王》

不过,李渔也有烦恼。这烦恼就是盗版问题。因为自己的作品实在太好卖了,当时又没有版权保护,结果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作品总是被盗版翻印,那卖书的钱却一个子儿落不到自己的手里。

无奈之下,李渔用了大半年时间筹划,自己开了一家书店,自己写书自己卖!这家叫“圣翼堂”的书店,终于让李渔发了财,他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

接着,李渔又搭了一个戏班子,书不但要自己卖,还要自己演!凭着自己亲手调教出来的乔、王二姬,李渔带队去四处巡演,赚了个盆满钵满。这段时间,是李渔人生中最得意的一个阶段。

电视剧《风流戏王》

解决了经济问题后,李渔又想起了心中那永不开败的桃园梦。他开始筹建芥子园。这所园子,集住宅、园林和书坊于一体,是李渔所有梦想和艺术造诣的集大成之作。为此,他将所有精力投注进去,甚至还一度陷入了经济危机。不过就算是四处借贷,求朋友帮忙,他仍然坚持把园子修了起来。

不过,李渔的精力也因此耗费得差不多了。不久后,乔、王二姬又连连去世,李家戏班也塌了。李渔心神俱碎,一蹶不振。

芥子园

1677年,李渔回到杭州,在友人的帮助下,又开始盖“层园”,打算安享晚年了。只是好景不长,园成后不久,七十老翁李渔便在贫病交加中溘然而逝了。

杜甫曾经在一首诗中写到:“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李渔就像这只“随阳雁”,心中有个永不开败的桃园梦,就算红了半生,却也不过是为了“稻粱谋”而已。

(来源:八卦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