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田心牛”诞生记

新华社

text

新华社昆明12月11日电题:第四代“田心牛”诞生记

新华社记者贾启龙

再过一个月,农户孙绍祥饲养的30余头“田心牛”就要出栏。这些经田心村改良的第四代肉牛,体形健硕,最重达1.8吨。

孙绍祥,云南省永平县龙街镇田心村人。6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在大理军分区的帮扶下,孙绍祥养牛的规模逐步扩大。如今,他家养殖的肉牛数量已过百。

田心村四面环山,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大部分村民以务农为生。

2014年,大理军分区结对帮扶田心村。经充分调研论证,他们决定将养殖西门塔尔牛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村里原产的黄牛体形小、产肉少、出栏时间需要4年。”田心村的兽医姚远奎说,他一直在研究肉牛的改良,经过10余年摸索,终于成功培育了以西门塔尔牛为公体、当地黄牛为母体的第三代肉牛“田心牛”。

改良后的“田心牛”与纯种西门塔尔牛相比,体形健硕、产肉量大、抗病力强,更适合当地气候。重要的是,规模繁殖第三代“田心牛”时,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购置纯种西门塔尔牛。

第三代“田心牛”最重一头可达1吨,体重是当地原产黄牛的两倍。2014年,大理军分区以每头牛补贴6000元的标准,为田心村126个贫困户各提供一头第三代“田心牛”牛犊。

“为了提高田心村农户的养殖水平,我们组织农户外出参观见学,并定期邀请农业专家现地指导。”大理军分区政委魏新说,目前,田心村的肉牛病死率大幅降低,产肉量不断提升,全村养牛数已高达2400余头。

2016年,在大力推进第三代“田心牛”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大理军分区扶贫工作队找到姚远奎,交给他一项任务:培育体形更大、产肉量更高的新一代“田心牛”。

两年后,姚远奎以第三代“田心牛”为公体,以红安格斯牛为母体,成功培育出了品质更好的第四代“田心牛”。

第四代“田心牛”饲养成熟后,预计每头近2吨重。

为让更多贫困户受益,大理军分区积极动员群众养殖新培育的肉牛。目前,田心村饲养的第四代“田心牛”达150余头。

今年底,经过3年养殖的田心村首批第四代‘田心牛’将出栏,大多数肉牛体重早已超过1吨。“我们将继续做好肉牛技术改良工作,确保从源头上为农户提供高品质的种牛。”龙街镇镇长丁恩怀说。

前几天,孙绍祥得到了一条喜忧参半的消息:邻县的一个养殖大户,以红安格斯牛为母体,成功改良的新一代肉牛,经过6年培育,长出了高品质的雪花肉。如果第四代“田心牛”养殖6年后,产不出雪花肉,就等于白白耗费了3年的养殖成本。

为了规避风险,工作队建议孙绍祥留下5头牛,再继续饲养3年,其余肉牛均出栏上市。期间,军分区垫付5头牛的饲养成本。第四代“田心牛”产出雪花肉后,孙绍祥再偿还垫资。

“在脱贫攻坚路上,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提高扶贫效益。”大理军分区司令员孙胜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