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世遺”背後的罪惡——探訪沾著中國勞工鮮血的“軍艦島”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今年7月初,日本8個縣的23處工業遺址“明治工業革命遺址”打包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多個遺址曾強制勞役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國的數萬勞工,造成大批勞工死亡。

在世界文化遺產審議的過程中,日本承認“違反本人意志,徵用朝鮮半島等地大量勞工在惡劣環境中勞作”並承諾將採取一定措施在遺產介紹中提到“犧牲者”。

一個月過去了,記者8日走訪曾經有中國和朝鮮勞工工作過的遺址之一、位於長崎市的“軍艦島”,發現在“軍艦島”遺址的文字介紹和現場解說中很難找到受害勞工的資料。這座帶血的世界遺產刻意隱瞞了其背後的罪惡。

這是8月8日在日本長崎拍攝的“軍艦島”。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軍艦島”的正式名稱為端島,形與軍艦相似故俗稱“軍艦島”,位於長崎港西南方約19公里的海面上,面積約6.3萬平方米,周長1.2公里。

“軍艦島”因海底蘊藏優質煤炭,1890年被日本三菱公司買下,經過多次填海擴建,發展為當時日本著名的煤炭工業基地。人口最多時達到5300人,人口密度是當時東京的9倍。1974年煤礦關閉,島上所有居民撤離,這裡成為一座無人島,2009年被當地政府開發為觀光項目。

8月8日,在日本長崎“軍艦島”,遊船準備靠岸。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8月8日,在日本長崎“軍艦島”,遊客參觀島上遺跡。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根據日本外務省戰後公佈的資料,近4萬人在二戰期間被強徵至日本,其中3700多人在三菱公司旗下的各工廠煤礦強制勞動,造成722人死亡。

記者看到,現在島上雖然大部分建築、礦井都在歲月中倒塌,但依然可從存煤傳送帶、第二礦井坑口棧橋、礦工住宅和大型澡堂的斷壁殘垣中想像出這座建在煤礦上的島城當年繁華的模樣。

這是8月8日在日本長崎“軍艦島”拍攝的殘垣斷壁。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這是8月8日在日本長崎“軍艦島”拍攝的煤炭傳送帶支架和宿舍遺跡。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島上的講解員說:“從1891年到1974年,這裡共出產1570萬噸煤炭。海底礦井挖掘深入地下1000米,氣溫時常超過30攝氏度,溼度高達95%,工作環境非常殘酷。”“軍艦島”雖小,但當時設施一應俱全,有集體住宅、學校、醫院甚至包括寺廟和賭博機。

8月8日,在日本長崎“軍艦島”,導遊講解島上歷史。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在“軍艦島”官方導遊詞中記者並沒有聽到任何關於中國和朝鮮勞工的內容。全部遊覽結束時,一位姓木藤的遊客拿著一張“軍艦島”地圖向解說人員詢問起在這裡工作過的中國勞工的事情。

木藤先生的地圖上手寫標記了兩個地方:“中國人飯場”“朝鮮人飯場”。“‘飯場’就是吃飯睡覺的地方,”木藤解釋道,“剛才的解說裏沒提到外國勞工的事情。大家都不知道有勞工在這工作過。”木藤說著拿出他的一些資料,一邊翻看一邊向記者解釋:“這個是朝鮮勞工的證言,這一頁是中國勞工的。”

記者向一位解說員詢問了有關勞工的情況,這位年過6旬的解說員指著“軍艦島”的一頭說:“南邊的泳池,那附近就是中國勞工住的地方。我曾經跟在這裡工作的朝鮮勞工一起來過。他告訴我,中國勞工就吃住在那裏。”

這是8月8日在日本長崎“軍艦島”拍攝的昔日礦工宿舍。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根據資料地圖,當時中國和朝鮮勞工的生活場所分別位於“軍艦島”首尾兩端。為防止海浪,小島外圍多為高層建築,發揮防浪堤功能。而中國朝鮮勞工則被安排住在離風浪最近的地方。

當記者問及外國勞工的工作環境時,講解員說:“真是很對不住,中國和朝鮮勞工的工作環境比日本人惡劣得多,挖煤的地方更危險,也吃不飽。”

“不講是不行的。事實就是事實,應該講出來讓大家自己去思考,”木藤告訴記者,“日本學校不教這些,我們只能自己學習。他們應該把這些勞工的悲慘經歷講出來。”

在多數日本人眼中,現在的“軍艦島”依然是象徵日本近代繁榮、代表近代工業革命的遺產,而那些為此付出寶貴生命、遭受非人虐待的異鄉人卻不曾被提起。在歷史和世界人民面前,日本又一次施展了選擇性失憶的本領。

憑藉“高超”的計謀,日本成功將以“軍艦島”為代表的明治工業革命遺址推上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不過,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到底何在,輕賤歷史的人想必永遠找不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