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烈辉 达之路集团董事长
近几年有些西方国家和一些非洲人热衷于炒作所谓中国给非洲制造“债务陷阱”的话题,让人感觉有些背离经济常识,最近这段时间这个话题似乎又有些升温。从事中非投资贸易二十多年,我想从一个商务人士的角度谈点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成熟和谬误之处请读者不吝赐教。
2018年5月我应邀到英国一个大学演讲,遇到一个非洲留学生责问我“中国为什么要给非洲制造债务陷阱?”,我便问他“你觉得你们政府不提出要求,中国政府会拿枪顶着你们政府一定要贷款给你们吗?”,“你觉得你们政府不把钱收下,中国有能力把钱硬塞给你们吗?”,“你觉得欠债是不是不用还钱的?”,“你觉得几十年的贷款期限时间短吗?”,“你觉得贷款利息高吗?”,“你不开口问同学借钱,你同学能借钱给你吗?”,“如果同学问你借了钱,你觉得他应该还吗?”,“如果借了钱不想还,你觉得是债权人给债务人设的陷阱,还是债务人给债权人设的陷阱?”面对我的问题他沉默了。
2019年1月我在非洲某国,欧洲一家电视台的两个记者要求跟拍我在这个国家的活动,在跟拍了两天后他们要求再进行一个专访,主要围绕所谓中国在这个非洲国家制造“债务陷阱”的话题。我谈了我的看法,最后我问她“作为旁观者,难道你们比该国政府更了解自己该不该借钱?该借多少钱?”
无论哪里要借到钱总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自身偿还能力比较弱的借款人而言。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企业和企业之间,借钱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开口借钱有时可能是让一个人主动和自己断交最便捷甚至让对方感到有些庆幸的方式。高利贷职业放贷人也会考虑即便在不择手段催收之后有没有可能还是收不回钱,从而最终决定是否出借资金。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借贷双方来说,能借钱给对方多半总有情份和信任的因素存在,否则谁愿意冒着收不回钱的风险呢?因此如果能借到钱应该是值得庆幸的。
在我认识的很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官员中,我基本没有听到过有哪位领导人或多少官员真正认同“中国给非洲制造债务陷阱”这个说法的,对于中国提供贷款帮助发展经济,他们普遍持肯定和感谢的态度,并希望能从中国获得更多贷款。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对借钱需要还钱的看法,古今中外都有着高度一致的认识,按时还钱常常被视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信用表现之一。借钱往往需要付利息,借钱还需要有还款担保(信用保证、物的抵押或权利质押等)这也是东西方千百年来通行的商业规则和常识,在非洲也是如此。借贷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经济活动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个人会需要借钱、政府也会需要借钱。指责中国在非洲制造“债务陷阱”的人或是不食人间烟火“天真”到不知人间疾苦,或是心里很清楚这些商业惯例却装糊涂,因此除了不着边际的“口诛笔伐”至今未见他们拿出哪怕一个可以证实他们观点的真实事例呈现在公众面前。而以现代商业文明优越自居的一些西方国家难道认为非洲国家向他们借钱就应该付利息、应该有担保、应该及时还钱,而非洲国家向中国借钱就不应该付利息、不应该有担保、不应该及时还钱?
事实上我所遇到过喜欢说“债务陷阱论”的非洲人中较多的是一些有西方留学背景的青年学生,他们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非洲社会发展所遇到的挑战还缺少足够深入的认识,对发展和治理一个国家的难度以及底层民众的疾苦缺少切身体会,但他们善于使用社交媒体谈论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很多观点来自于一些西方媒体或政客,对他们自己祖国的领导人和政府甚至也有着抵触,他们有着民粹主义情节容易被一些热点话题左右;此外我也碰到过一些缺乏实际商业和政治经验的非洲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不求甚解人云亦云,但又喜欢预设立场蹭热点博眼球;还有就是个别非洲国家在竞选时某一方用来讨好西方,获取支持而抛出这样的论调,但在当选后又会试图从中国获得贷款。对于一些非洲普通民众而言则只是日常听说的各种说法中的一种而已,他们对贷款情况了解不多,往往认为对自身没有多少利害关系,只是乐见自己国家发展,但极少部分人也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带节奏。
尽管政治和商业无法截然分开,但是政府或者国家间的借债行为到底是商业属性多一点还是政治属性多一点?如果把借债视为政治属性占主导,那么就用政治方法去评判解决债务问题,如果视为商业行为占主导,那么就应该用商业规则去评判解决债务问题。但是无论如何都需要有一个占主导的规则去解释政府借债的属性,并用这个规则进行评判和解决;而对中国为非洲提供借款的指责,纵观各种言论,指责方根本就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只是在政治和商业属性之间随心所欲的跳跃,也根本不在乎自身逻辑是否矛盾、有没有事实依据,只是在找话题为对中国进行指责而指责,并以此混淆视听挑拨中非关系,最终达到消耗中国精力和国力的目的。而个别非洲官员则把渲染“债务陷阱论”作为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减免贷款的借口。
在一些有着强烈的“债务陷阱论”爱好的非洲人中,他们其实还有着明显的潜台词,那就是“提供给非洲的都应该是免费的”、“提供给非洲的都应该是无条件的”、“就算你借钱给我,但条件还得我说了算”,他们有很强烈的“被迫害意识”,觉得非洲是被亏欠的。我熟悉的一些非洲国家领导人对这些人的潜台词和潜意识很反感,认为不仅有损于建立自立自强的新非洲形象,也不利于非洲国家从国际上获得借款,还会造成“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印象。
政府借贷不是一个人拍脑袋的决定,一个人拍了也未必有用,需要借贷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借款金额、利息、担保方式和期限等等,双方都有专业人士和内部监督机制。哪怕在一些西方国家看来再专制的非洲国家,要借外债都还是有一定的程序要遵循。向中国贷款的非洲国家政府其理性程度和判断力难道会不如一个民间借贷人?难道这些非洲国家政府没有研究过是否应该借钱来发展经济?该借多少钱?能接受多高的利率和多长的借期?
如果一个借款人只考虑怎么把钱借来而不考虑怎么去还款,按照中国和很多国家的法律这样的借款人似乎就有“骗钱”而违法的嫌疑了,这种情况下借款人和出借人究竟谁会是受害者?如果一笔借款被借款人挪用了,导致原定借款用途下的项目没能完工而烂尾,引发民怨,借款未能及时归还,这究竟是出借人的责任还是借款人的责任?
借了一笔款后因为国家经济不景气陷入困境,借款未能及时偿还,这是出借人的问题还是借款人的问题?如果不顾本国实际能力,盲目多国借债,导致偿债能力不足无法还债,这又是谁的原因?如果借了钱,又没能谨慎使用借款,无法还款反过来却责怪出借人,把出借人作为替罪羊,那么还有谁愿意借款给这样的人?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借了钱就要对还款负责,即便是政府也可能出现还不出款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在不能还款的时候应该和出借方友好协商解决方案、共渡难关而不是怨天尤人。“债务陷阱”这个提法本身就很可疑,反而给人感觉有点像江湖上传言的“欠钱的才是老大”。
“债务陷阱论”在非洲不是主流观点,只是极少部分人中一个季节性的话题而已。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债务陷阱论”尽管荒谬但是为什么有市场?为什么一些对中国不带偏见的非洲人也会对中国有这样的误解?这其中可能有我们需要考虑优化的地方,是不是个别非洲国家政府向我们贷款而该国公众知情不够?除了涉及商业秘密不能公开的内容,非洲政府向我们贷款我们是否可以尽可能的向非洲公众披露,把误解和猜疑减少?一些贷款项目是不是存在非洲公众获得感不强的情况?必要的说明和宣传我们还得跟上。既然西方国家一直强调他们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既然借钱是个商业行为那我们就多从商业规则来说说,戳破他们把政治和商业行为混为一谈的话术。
对于非洲国家而言,发展中最大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资金,因此国际借贷将会是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常态。量力借贷、珍惜借贷、用好借款、及时还贷,树立良好的国家信用,在借贷问题上少打政治牌多讲商业规则,将会为非洲经济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实际上,“债务陷阱论”这个谎言才是非洲国家在处理中非关系上真正需要提防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