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之“跪” 叩問文藝片反哺之“艱”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製片人方勵為著名導演吳天明遺作《百鳥朝鳳》求影院排片下跪磕頭,影片票房旋即從300多萬飆至4500萬元。已故導演絕唱因“一跪”逆襲儘管是個例,但其背後凸顯的卻是文藝片艱難求生的普遍難題。

在電影產業發達的西方國家,文藝片同樣處境尷尬,但它們卻能憑藉相對成熟的機制和措施獲得反哺,在電影市場中綻現盎然生機。

收入預支——護佑探求之旅

《鐵齒銅牙紀曉嵐》編劇史航將“跪求”視作“苦諫”,認為中國文藝片深陷“零反哺”困境。他對新華社記者舉例,曾有一部他特別想看的電影《碧羅雪山》,但全國只有一家影院放映,且場次有限,他只能就著影片上映場次去看,“總有一些電影淪落人世間,或者飄落成為海上花”。

而在藝術電影土壤成熟的法國,史航之嘆或可化解。法國對文藝片主要採取藝術院線補貼和資金支持兩種方式。

法國專設“藝術與實驗電影”類別,由專門委員會界定。參照電影院所在區域內人口數、放映總場次等標準,當影院總排片中此類影片達到一定比例時,就可向國家電影中心申請列入“藝術與實驗電影”影院,一旦通過審核可獲得優惠稅收政策和補貼。此類影院補貼為期1年,每年都需重新申請並接受資格審查,有效避免了藝術院線商業化。2015年,法國有1100多家電影院被歸為此類,覆蓋全法各個地區。

法國國家電影中心還設有支持藝術電影的“收入預支”機制,每年有50多部影片拍攝計劃能得到總額約3000萬歐元的資金支持。影片上映後,如票房達到規定值,後續票房收入將用來歸還此前所獲資助。

“收入預支”機制建立於1959年,為推動具有世界影響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培養了幾代藝術電影大師,如新浪潮雙傑戈達爾和特呂弗。

法國國家電影中心的重要資金來源是高達10.72%的電影院入場稅。目前法國電影市場上美國片比例近五成,換言之,好萊塢商業片在法票房收入也是支持法國藝術電影的重要資金來源,法國人用好萊塢影片票房為法國藝術電影發展注資。

專屬院線——營造守望之地

著名影評人李星文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百鳥朝鳳》票房反轉說明藝術片不是沒有觀眾,“成色好的藝術片與散落民間、埋得深的觀影需求對接”需要通過藝術院線來實現。他認為,藝術院線本應是文藝片觀眾的固定“守望之地”,可惜目前國內寥寥無幾。

在美國,藝術電影有專門的院線。其中“地標影院”是美國最大的藝術院線。截至今年2月,美國共有40174塊銀幕,5724家影院。“地標影院”旗下268塊銀幕,56家電影院,可見藝術院線在美國也屬小眾。儘管如此,目前分佈在全美27個城市的“地標影院”卻仰仗電影票房、影院內飲食銷售等生存了下來。

美國還有推動藝術電影的各類電影機構,其中最有名的是聖丹斯研究所。這家非營利性機構致力於發現和培養獨立藝術家及藝術電影的受眾。除藝術院線和獨立電影機構,美國主流的商業院線也沒有將藝術電影拒之門外。如美國著名院線AMC就定期舉行藝術電影特別觀賞會,重映老片,為有興趣的觀眾提供特別點映服務。

與美國藝術院線的大格局不同,日本的很多小影院成為藝術片的重要投放地和播放終端。像東寶那樣的大院線一般放映大片熱片,檔期長度和中國差不多。而東京的早稻田松竹影院這類文藝影院則不跟檔期走,只放文藝片,不在意影片的出品年代、熱片與否。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認為,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應該是多元豐富的,“豐富電影院線類型,需要細化影院定位,滿足不同觀影群體需求,給觀眾更多選擇”。

多方建言——求索發展前路

澳大利亞在反哺文藝片方面也可圈可點:很多製作方借助DVD發行收回部分成本;通過非商業院線放映;採取保底分賬模式,保底費一般只有幾萬美元,一些文藝片甚至不要求保底;各種藝術電影節、普通電視臺也都是文藝片的重要出口,澳大利亞民族臺最近就播放了好幾部中國文藝片。

對於目前中國藝術電影市場的癥結,國內外影人給出良方。曾執導《蝴蝶》的法國導演費利普·彌勒曾在中國生活,他建議中國從國家層面採取多種措施,鼓勵電影導演、製作公司支持藝術電影的製作與推廣,例如,定期舉辦專門的藝術電影創作比賽、向製作和播放藝術電影的企業和影院提供補貼等。

他認為,中國藝術電影不一定限於批判性、邊緣性的主題,有關中國的歷史、自然環境、人類情感等方方面面的故事都值得創作成優秀的藝術電影。

中國導演賈樟壟表示,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豐富年輕導演作品的終端平臺”,建議在行業內形成共識,迅速打破院線或者影院之間利益的藩籬,建立一個能夠支持藝術電影播放的渠道。

“國家可以考慮從稅收等方面提供政策傾斜,並給予藝術電影適當的補貼,”賈樟壟說,“中國藝術電影的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豐富終端平臺,利用市場力量促進其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