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毛南族:傳統“儺面舞”遇上西洋電子樂

text

新華社南寧6月22日電(記者李鵬

夏軍)眼前晃動的是表情豐富、性格鮮明的各色面具,耳膜震響的是時而悠揚、時而勁爆的音樂風格;臺上是演員專業的曼妙舞姿,台下是觀眾身體的自然擺動。當中國毛南族的傳統“儺面舞”遇上西洋電子樂,產生了中國自己的“假面舞會”。

6月22日,中國人數較少的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慶祝自己的傳統節日“分龍節”,祈盼五穀豐登、幸福安康。而其中最受歡迎的“儺面狂歡晚會”,就是以“部落”的形式進行狂歡,場景佈置、音樂設計和節目編排盡展“中國儺面舞之鄉”的濃厚民族特色,同時也表達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環江是“中國儺面舞之鄉”,“萬人儺面狂歡”活動是分龍節最吸引眼球,最激情火熱的活動。活動既注重傳統型,更講究時尚,有極強的娛樂性和互動性。

在“假面舞會”現場,記者看到,上到白髮蒼蒼的老人,下到剛學會走路的小朋友,都戴著自己喜歡的“儺面”隨著音樂的韻律晃動著身體。更有許多“壯漢”和靚女身著“樹皮”、“樹葉”等原始服裝,身上、臉上畫滿了毛南族的符號,盡情地用舞姿抒發自己的情緒。

毛南族“儺面具”一般高30釐米,寬20釐米,共有72種面相,分文、武、善、兇四大類,每類面相性格、神態各有特點。

儺面舞源於原始宗教祭祀的民俗表演,承載著毛南族歷史、文化和信仰,是至今仍留存的毛南族文化的活化石。表演者們戴著不同的儺面具,表演各種人物在不同場景下情態。目前,儺面舞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