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香港特區扶貧委員會22日就退休保障議題展開爲期6個月的公衆咨詢,推出“不論貧富”和“有經濟需要”兩種模擬方案以供社會討論,兩套方案涉及開支相差約10倍。身兼扶貧委員會主席的署理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日表示,特區政府對“不論貧富”的原則有保留,因爲它會令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更嚴峻,縮窄政府處理其他退休保障項目的空間,也會壓縮其他政策範疇的開支。23日,香港主要報章發表社論,就香港退休保障議題發表觀點。
香港人口老齡化問題嚴峻 “全民退保”或致竭澤而漁
香港《星島日報》在題爲《全民退保難持續,照顧應擴大》的社論中指出,全民退保爭議最大的地方,是實行起來能否長期持續,而不致竭澤而漁,令後代子孫面對未來政府入不敷支的困境。
社論稱,香港面對人口急劇老化的問題,政府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去年曾經發表報告,推算即使不再增加福利,政府財政在14年內就會出現結構性赤字。
香港《經濟日報》亦在《退保二擇其一?務實改善現制度》的社論中稱,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的嚴峻考驗,推算到2040年,逾65歲的長者將占總人口約三分之一。社論明確指出,不論貧富提供退休保障的方案,絕不可取。
社論稱,不少西方國家早已實施類似的全民退休保障,證明行不通。皆因長者人口不斷增加,勞動人口卻持續減少,“全民退保”實難逃“爆煲”厄運。
《星島日報》社論也舉例指出,現時不少退休福利比較好的國家,都面對人口老化令開支大失預算的困境:最差情況如希臘債務重組;即使富國如瑞士,交由退休基金打理,最近仍然醞釀大改革,否則這些基金恐怕十年後要破産。
社論同時指出,現時實施豐厚退休福利的地區,稅率也往往比香港高得多。香港如果要加稅,首先須突破公衆阻力,“難若登天”;同時加稅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
《文匯報》在題爲《退保谘詢需要充分表達凝聚共識》的社論中亦指,要落實一個可持續的退休保障制度,錢從何來是不可回避的問題。若要爲維持退休保障制度而大幅增加稅收,會否影響香港的競爭力,市民尤其是未來的年輕人是否願意承擔,更需要經過社會廣泛討論。
“有經濟需要”方案將致“夾心老人”湧現?
香港《信報》同日發表題爲《退保方案只爲扶貧,未來盛産夾心老人》的社論稱,對于“有經濟需要”的長者,單身條件是資産不多于8萬元,夫婦合計則不多于12.5萬元。
社論指,“有經濟需要”方案即是在長者綜援、長者生活津貼及生果金之外,再加一層援助。社論稱,現時有約42萬名老人家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當中約六成即25萬人資産少于8萬元,符合上述申請資格。
社論指出,那些資産超過8萬元卻非富裕的長者,可說是“夾心老人”,既沒有足以安享晚年的豐厚身家,又未窮到符合資格得到政府援助,退休之後的處境俨然是“半天吊”。
社論稱,這類夾心老人,隨著人口老化,未來的日子將會大量湧現。
莫糾纏于“全民退保” 務實優化現有措施或為出路
《文匯報》在社論中稱,“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爲”是本港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美好願景,退休保障已成爲香港一個最迫切的社會議題。過去多年,社會上一直爲香港最適合采用哪一種退休保障制度而爭辯不休。如今政府終于正式展開谘詢,但擺在面前的現實困難和分歧不容低估,恐怕不是一年半載的谘詢就能達成共識。
社論稱,政府和社會各界應該心平氣和參與討論,堅持“舍我其誰”的心態,只會令谘詢僵持,最終令落實退休保障寸步難行。社論稱,只要各方能真誠、科學地就退休保障制度提出不同意見,集思廣益,就能找到一個相對比較能被各方接受的主流方案。
《星島日報》在社論中指出,每個市民有責任規劃好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不應完全依靠政府,有經濟能力者可透過強積金和自行儲蓄投資,爲安享晚年作准備。至于生活坎坷需要政府幫助者,政府就有責任幫助他們,享受比現時水平好一點的退休生活。
《經濟日報》社論則指出,除政府提出的兩個方案外,應思考是否還有第三條路,即全面檢視、優化現有各項安老計劃。如港府22日主動提出容許雇主以強積金對衝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的制度;又如港府可提升供養父母免稅額,以至增加長者日間護理服務等,鼓勵居家安老;甚或可考慮調低長者生活津貼申請門檻、上調津貼金額等,助清貧長者改善生活。
社論指,無論港府或市民,與其繼續糾纏于“全民退保”,不如多動腦筋思考優化現有措施,爲破解退保難題覓第三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