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瀟、許雨婷)他是話劇、電影、電視界的“多棲”演員,身上卻有著一股難得的書卷氣,因為他堅持“要成為演員,而不是成為明星”。
舞臺上,他總是一副瀟灑自如的樣子,他信奉作品一旦觸動了觀眾心靈,演員還能與現場觀眾共同創作,從而產生真正的共鳴。
他說自己是個懂得感恩的人,在吹滅60歲生日蠟燭時,他用六字感言“玩、學、做、悟、舍、了”,希望自己的人生達到自在從容的新境界。
他就是新任中國劇協主席——演員濮存昕。
1953年7月,濮存昕出生於北京一個藝術家庭,他的父親蘇民是北京人藝的導演和演員。受父親影響,他從小就對表演興趣濃厚。
1977年,濮存昕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話劇團,成為一名話劇演員。1986年,北京人藝擬排話劇《秦皇父子》需要一個演員飾演太子扶蘇,空政的濮存昕被借來參演,沒想到演出效果博得好評。
從此,他紮根戲劇舞臺,癡情於這塊方寸之地,近30年。
“少年時,我跟著家人去看馬連良先生的戲,對舞臺上的‘角兒’充滿崇拜。如今,自己也成為觀眾願意為你去買票捧場的人,百感交集。”濮存昕說。
濮存昕曾收到一封來自海外留學生的信,讓他記憶深刻。信上這位留學生對濮存昕說:“每次回國,北京人藝是我一個落腳的地方。我不期望與你簽名合影,只想確定你是不是還在演,還在舞臺上。”
觀眾的這份厚愛讓濮存昕感動不已。
作為一名演員,濮存昕認為看戲應該有三重境界,第一層是可看,第二層是可賞,最高層次是可品。“戲劇的追求終極是戲劇家可與觀眾共同創作,從觀眾的唏噓、鼓掌、歡笑聲中,演員可與觀眾進行會心的交流”。
濮存昕說,演員不能安於一隅,做個淺薄的人,要有閱讀、有談吐。他稱,自己的所有知識來自於內涵豐富的戲詞,來自於那些他所扮演過的人物角色。在30年的演藝生涯裏,濮存昕也與那些角色一起成長、昇華,甚至融為一體。
在電影《一輪明月》中,他深情演繹了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傳奇一生;在電影《魯迅》中,他塑造過孤獨卻溫和抒情的魯迅;在舞臺上,濮存昕用了20餘年時間,演繹人藝經典話劇《李白》,他自己也認為與這位揮灑自如的詩仙“渾然一體”。
“戲劇工作不是‘拷貝’藝術,而是靠觀眾的現場觀看,靠戲劇家一場一場的演。”濮存昕認為,“我們中國戲劇家協會裏人才濟濟,但每個大腕名家的背後是‘台下十年功’的耕耘,光環背後是付出的汗水,因此我們更看重的是觀眾和這個舞臺。”
“演員一定要尊重自己在觀眾心目中的存在,正所謂‘戲比天大,德如地厚’。從這個意義上,演員不是普通人,還有向社會傳遞真善美的責任。”他說。
“我是個懂得感恩的人,感謝偉大時代所賦予我的一切。”當選中國劇協主席後,濮存昕表示,他熱愛舞臺,尊重這個行當裏所有從業人員,願意投身其中,與劇協全體同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