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圍棋聖品——手工製“永子”

新华社

text

300多年前,《徐霞客遊記》曾記載:“棋子出於雲南,以永昌者為上。所謂棋子,即圍棋;永昌,則是今天中國西南邊陲雲南省保山市。

今天,在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育德村,25歲的李國傑正在1000多攝氏度的焦炭火爐旁,燒煉圍棋棋子。

這種圍棋棋子以保山特有的南紅瑪瑙、黃龍玉、翡翠和琥珀等原料通過傳統手工藝製作而成,故名“永子,歷來被奉為“圍棋聖品。黑白兩色棋子對光照視,分別翠如碧玉、白如蛋清。

李國傑將一根鐵棒伸入火爐中,蘸取熔煉後的原料,滴在一根長條形的鐵盤上,每一滴就是一顆棋子,一根鐵盤上點七到九顆。

這一過程叫“點丹,也是永子製作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點丹’看似簡單,但要確保棋子圓滑,沒有雜質和氣泡,這既要靠技藝又要掌握火候。李國傑說。

據李國傑介紹,永子的製作,沒有任何的模具,但產品必須保證形狀、大小、硬度、色澤等都符合圍棋棋子的要求,這就完全依仗製作人的經驗和手感。

李國傑和他的同伴每天經過8個小時左右的忙碌後,最多燒出三副永子。

保山市永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館館長陶曉昌說,永子的製作大概可分為十道工序——精挑、打碎、碾磨、投爐、點丹、冷卻、打磨、漂洗、分揀、包裝。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打碎和碾磨已經不再需要傳統的人力磨制,實現了機械化。並且比原來更加細膩。

永子的製作源於明代,李國傑的先人李德章在1512年發明永子,至今已經傳承至第十一代。

“時過境遷,永昌都已改名為保山,但是永子仍然是延續兩千年永昌文化的載體。陶曉昌說。

然而,永子製作技藝的傳承並非一帆風順。在清代咸豐年間,由於保山地區的戰亂,永子被迫停止生產,導致技術部分失傳。

陶曉昌介紹,1964年3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任中國圍棋協會名譽主席的陳毅元帥到雲南視察時明確表示:傳統的工藝要恢復,不相信保山就無人再燒出永子來。

後來,當地組織和抽調李德章家族的後人再次對永子恢復生產。在陶曉昌等人的帶領下,先後挖掘了所有關於“永子的史料和工藝。

經過兩代人20多年的努力,終於找回失傳百餘年的永子煉“丹術,製作出棋中聖品——永子,並先後赴聯合國、日本、韓國等地進行交流和展示,還多次作為世界級圍棋比賽指定用棋走出國門。

如今,永子的製作技藝被列入了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已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