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梵高:一场徒有其表的新媒体展览

亚太日报

text

我希望遇见梵高。如果能见到他,我一定会和他握手——我们知道这个动作对他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因为他有时会在信件结尾处写上“与你握手”。而且,我还会告诉他,“文森特,你一直被众人深爱。”

比尔·奈伊在与梵高握手这件事上抢先了一步,他曾在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2010年播出的《文森特与博士》一集中饰演一位艺术评论家。在那集电视剧中饰演梵高的托尼·科伦将会现身“遇见梵高体验展”(Meet Vincent Van Gogh Experience)的最后部分,曾在1956年电影《梵高传》中饰演过梵高的已故演员柯克·道格拉斯的身影也会在展览中出现。这两位巨星都曾饰演过梵高,令人感觉梵高已经有点类似哈姆雷特,对演员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遇见梵高体验展”选择了梵高结束生命时的可怕场景作为开场:人们仿佛置身于法国乡野的麦田之中,就在一片低垂的灰蓝色雨云之下,一群黑色的鸦群骤然飞起,掠过钢铁般冰冷的天空。这是采用梵高生前最后的画作之一《麦田群鸦》(Wheatfield With Crows,1890)制作出来的动画场景。这时梵高的声音响了起来,他述说着自己走到了人生尽头,已经失去了所有希望。接着,人们听见了一声枪响。

简短的人生历程在梵高眼前闪过,观看展览的人们随之走进了他的记忆,在其中,人们看到了星光闪烁的夜晚、那间小卧室,以及其他燃烧在这位垂死艺术家意识深处的影像。看得出来,展方颇费心机构思了这一切,但效果一般。现场环境并不能使观者沉醉其中,而是让人感觉十分平静。人们站在一个由屏幕上的麦田环绕着的房间里,耳机里响着背景音乐,然后缓步走进下一个布置好的展览空间。那里摆放着一些咖啡桌,营造出1880年代巴黎社交场所那种波希米亚氛围。我跟前的咖啡桌上摆着一个骷髅头、一个瓶子和一把苦艾酒匙——不过这些都被固定在了桌上。这就是观看展览的全部体验——接过酒瓶,里面却没有美酒;见到实物,但产生不出共鸣。

一场真正能够让人沉浸其中的梵高体验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是否应该有一次让人心潮起伏的情绪波动?或者还应该有那个令人目眩神迷的巨大旋转星空,那种坠入深渊的感受,以及与绿仙女一起的苦艾酒迷幻之旅?这样的一场展览,应该能够将你拉进画家心灵中那个绝望的漩涡,让你的境界得到提升,从而体验画家对大自然的独特感知。然而,与这些设想背道而驰的是,这个展览只是让人觉得似乎走进了一个提供淡而无味的啤酒的大型展览帐篷,四处闲逛之后,还意犹未尽,觉得是不是可以再增加一个喜剧演员,站在那儿给大家讲一些与梵高有关的笑话。

展览确实是安置在一个巨型帐篷内,观展的人都要排队购票,然后租一个固定的储物柜,这样很容易让人感觉似乎自己马上要换上溜冰鞋进去溜冰了。策划一个梵高主题的溜冰场也许效果会更好?毕竟,从老照片来看,荷兰人一直对溜冰这项运动十分热衷。当你在这样的主题溜冰场里溜冰,可以让繁星和鸢尾花在身边回旋闪过。

低能耗的皮影戏表演……“沉浸式”梵高体验展 图片来源:David Levene/The Guardian

1888年2月,梵高第一次去法国普罗旺斯的阿尔勒,在那里,他看见了后来出现在他笔下的炫目的金黄。现在,我们走进了一个金黄色的空间,这里布置了一个干草堆,你可以坐在上面观看屏幕上演示的一幅幅梵高充满激情的法国南部风景画,同时聆听画家读着他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信中讲述着他狂热的精神状态。《黄房子》画的是梵高自己创办的艺术家社区,在展览中,这幅画被实体化成了一个发着光的村舍,这是该展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运用现代科技的设计环节。那时,保罗·高更是唯一一位受吸引来到他的梦幻工作室的艺术家,当年发生在这所房子里的两人友谊破裂的痛苦往事,展览只是用乏味单调的低能耗皮影戏形式演绎了一下。

这场结合声光表演的展览未能充分展示出梵高激情迸发的人生,观众曾满心期待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复活的那个对画家使命慷慨陈词的梵高在哪里?那个用电子动画重塑的在田野里疯狂作画的梵高又在哪里?

真正能够见到画家梵高的地方还是在他的画作里。每一道沉重的笔触,都是他灵魂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次展览确实成功地精确放大了梵高的一些画作,这些细节显示出那些橙色、蓝色和黑色的山脊是如何宣泄着画家饱满的激情。那些放大后清晰可见的夸张笔触,也让人们体会到梵高是如何开创了抽象派绘画艺术。但是展览里悬挂的那些镶嵌在镜框里的画作复制品,看上去毫无表现力。

这一场号称浸入式的、运用新媒介的展览并不能使观者对梵高的艺术产生深刻体验,只能算是对艺术家的生命历程进行了一次概括介绍。看完展览,我的内心无比饥渴,恨不得将颜料吞下去,唯有渡过泰晤士河,去到伦敦国家美术馆,站在梵高的《向日葵》前,我才得以与画家的灵魂有了一次真正的会晤。希望他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意。

“遇见梵高体验展”2月7日至5月21日在伦敦南岸艺术中心展出。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