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老技艺有了新生机

人民日报

text

踩高跷,老技艺有了新生机(逐梦小康)

追梦人:刘 军

46岁,湖北省南漳县东巩镇莲花村村民,13岁随父学习高跷,现在每逢年节,便带领高跷队走街表演……

得意事一

把高跷玩出了名气

隆冬时节,湖北南漳山中雨雪连绵,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刘军惦记着农历“小年”的表演,鸡叫时分就起了床,绑上高跷,在院中活动起腿脚来。

早在一个月前,刘军就接到了通知,腊月二十四上午要带队去县城表演。这是刘军每年春节的“例行安排”——从“小年”开始,他的生活便会被高跷填满,从莲花村到东巩镇,再到南漳县、襄阳市,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他才有时间忙自己家里的事情。

农家早饭迟。走了几圈不过瘾,刘军索性拿起手机吆喝邓明松、张卫、金艳军等队友前来排练。

东巩高跷与别处不同,文跷重在说唱有趣,武跷讲究惊险刺激,稍有不慎,伤人不说,还可能砸了招牌。刘军能文跷,更擅武跷,看他表演,惊险处让人大气不敢出。比如一人踩跷从另一人小腹踏过的“仙人过肚”,五人层层叠高拱手作揖的“五子登科”等造型,他和队友们配合无间,一一完成。

“从我跟父亲学艺开始就被教导,越是老师傅,越要谨慎小心。”刘军说,从艺30多年他没有出过丑,靠的就是熟能生巧和胆大心细。

一连十几场迎春表演,一招一式都马虎不得。临近年节,每天不踩上高跷走几圈,刘军心里就不踏实。

刘军自称平生最得意事有三,第一个就是踩高跷。“本来是当作业余爱好来玩,没想到玩出了名气,玩成了副业。”

东巩镇民间文化氛围浓厚,有“古山寨之乡”的美誉,不仅有春秋寨、卧牛寨等庞大的古山寨群,还有麻城河等连片古村落群。近些年,乡村旅游兴起,高跷成了深居荆山的古山寨开门迎客的特色节目,刘军的高跷队常常接到表演邀请,一场一人100元。

刘军一家,个个能踩高跷。他自己是东巩高跷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正在湖北文理学院读声乐本科的儿子刘朝旭则是县级传承人,两个人每年还能拿到南漳县文化局发放的2500元补贴。

“赶上新时代,老艺术有了新生机。”刘军说,以前老担心自己的高跷绝活失传,没想到“现在踩高跷能当饭吃了,学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刘军刚满10岁的侄子和外甥放了假就会跟着他学踩高跷。

得意事二

山里路好了,货车有了用场

南漳县曾是省级贫困县,“八山半水分半田”,农民生活不易。“打我记事起,家里就为吃口饱饭发愁。”刘军说,他父亲踩高跷一为兴趣,二为生活,走街串户讨彩头,人家会给点烟酒或食物做报酬。

如今,刘军踩高跷只为兴趣,表演所得只是其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

吃过早饭,刘军发动停在家门口的货车,出工了。邻村有一户盖房子,订了他的车运建材,这一单能挣小几千元。

6年前买这辆二手的中型货车,是刘军最得意事中的第二项。当时,南漳的大山里,易地扶贫搬迁如火如荼,刘军奔波在多个工地上搞运输,6.8万元的买车钱一年就回了本。

刘军感叹,若不是“四好农村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他的这辆车就“抓瞎了”。在2014年以前,东巩镇的村寨还是以泥巴路为主,遇到雨雪天气,“别说载重十几吨的大货车,就是自行车都难推动”。

路好,山里的生活就越来越好。

农村人把房子当做脸面,外出打工挣了钱,都想着回村到公路边盖新房子。正因如此,刘军赶上了好年景,四邻八村建新房,都找他运建材,一年有个八九单,就能挣三四万元。

得意事三

酿“武跷神”酒

出一趟车回来,刘军顾不得吃午饭,先去了自己家的小酒厂。因为天气太冷,酿酒的锅炉已停,煮好的粮食堆在池子里发酵。

酿酒,是刘军第三件得意事。他用当地世代相传的古法酿酒技术,经过现代技艺改良后,酒香更浓,口感更润。

说是酒厂,实际上是个作坊,3间房,一年产量有15000多斤。“根本不愁卖,每到这个时候就供不应求。”刘军说。苞谷酒顺着他的货车和高跷表演香飘四乡,已经打开了市场。

他把这酒命名为“武跷神”。“酿酒跟踩高跷一样,不能贪心,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就会伤人伤己。”刘军说,踩高跷的道具只是两根50—90厘米长、上扁下圆的木棍,看似简单,但对选材要求很高,必须采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质,腐木绝不可用。

靠卖酒,刘军一年可挣5万多元。随着销量越来越好,原有的作坊已经不能满足供应,刘军在周边买了2亩地,准备新的一年扩大规模。在酿酒作坊的院子里,刘军新买的40口酒缸在阳光下闪着光。那是酒厂扩大规模后,用来洞藏的酒具。

新的一年,刘军希望带领莲花村高跷队让东巩高跷的名声传向全国,也希望带着自己的“武跷神”在乡村振兴中干出更大的成绩。

刘军的记事本

赶上新时代,老艺术有了新生机,现在踩高跷都能当饭吃了。

过去,父亲踩高跷是为生活;如今,我踩高跷,却是为兴趣。

版式设计:张丹峰 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2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