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
【亚太日报讯】8月18日,2015中国新疆发展论坛正式开幕,各国学者齐聚乌鲁木齐市,论剑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的发展机遇与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提出新观点:无论从中期还是短期来看,“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推动全球经济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切实选择。
刘培林告诉记者,关于“一带一路”宏观的长期意义,国内有很多讨论,而这个中短期的意义还尚未引起充分关注。
刘培林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距今已过去了七年,在采取了大力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之后,全球经济逐步趋于稳定,但全球经济增长仍未彻底摆脱其影响,增长乏力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想把全球经济带出这一轮危机,各界提出两个应对之策,一是加快新技术研发和新产业培育;二是加快结构性改革,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他说:“技术突破短期内很难实现。即使技术获得突破,也通常是在发达国家发生,发展中国家想要分享到技术改革的红利还需要等一段时间。而结构改革听上去似乎是必经之路,但有几方面的特点决定它也很难实施。比如欧洲国家的结构改革是想通过削减成本提高竞争力,削减成本就要降福利、降工资、降退休待遇、延长工作年限,政治家不会愿意拿选票为代价真的削减福利。”总而言之,结构改革背后的思路是分蛋糕的思路,而不是把蛋糕做大。这不是“正和博弈”,而是国与国之间围绕既定的全球总需求展开的“零和博弈”。
因此,“一带一路”是比较务实的选择,刘培林进一步解释,“一带一路”的倡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入手点。建基础设施本身能拉动增长,这也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发展经验。此外,基础设施能改善市场互联互通的状况,也能便利贸易的发展。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无需复杂技术,只需适当的资金安排,中国和其他国家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丝路基金等,就是这方面的有效安排。
“当然也不能光有基础设施冒进,没有产业跟进,所以中国也提出了产能合作,如果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配套,那这将是带动经济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比较切实、负责任的举动。”刘培林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