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黎3月31日電專訪:讓思想的絲綢之路永放光芒——訪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張梅穎
新華社記者鄭斌
太湖文化論壇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張梅穎3月31日在巴黎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法雙方共同用50年的交往歷史證明了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可有效促進不同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之間的對話、理解、友好與合作。
張梅穎正在法國吉美博物館參加以“絲綢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永恒通途”為主題的太湖文化論壇2014年巴黎會議。
張梅穎指出,法國哲學和文學名著對數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人民通過伏爾泰、盧梭、雨果、巴爾扎克和羅丹等一大批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的作品了解了法國,法國人民也通過孔子、孟子、老子和莊子等中國先哲了解了中國的古代文化思想。數百年來,中法兩國人民對彼此國家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相互欣賞、相互吸引。
50年前,戴高樂將軍懷著揮之不去的中國情結將中法友誼之花成功孕育,一路綻放到今天。當時世界處於“冷戰”狀態,中法兩個偉大的國家能超越意識形態、超越政治制度,開啟兩國友好關係新紀元,樹立起不同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國家和平共處的新典範,顯然是得益於兩國長期持續的文化交流與融匯。張梅穎認為,中法兩國建交的意義超越了雙邊關係的範疇,具有深遠世界影響。
張梅穎向記者表示,中法兩國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基礎在人民,未來在青年。就在中法建交50週年的1月27日,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的戴高樂將軍像前曾舉行儀式,這是法方紀念中法建交50週年的首場活動。兩名法國青年從這裡出發,沿著絲綢之路騎車前往中國北京,以萬里單車行重走絲綢之路。
張梅穎說,在他們重走絲綢之路的同時,她也在重溫文化思想的絲綢之路,並得到了4點啟發。
首先,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價值。我們應尊重不同文化的獨立品格,倡導文化的多樣性。
第二,文化差異是文化豐富性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各有所長,應促進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平等對話,存異求同,共謀發展。
第三,對民族文化最好的保護與傳承,是基於傳統文化根基的發展和創造,而不是脫離傳統的文化取代。這意味著傳統文化需要與時俱進,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最後,文化交流既存在於國家間關係的最基本層次,也存在於最高層次。以文化為切入點的軟實力互動,能促進政治互信、經濟合作,增強民間交往和相互理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