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反恐策略調整帶來中東格局變化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邵傑)伊拉克政府軍對巴格達以西50公里的戰略重鎮費盧傑的進攻6月1日進入第10天,並已取得進展。政府軍在什葉派民兵的協助和美國領導的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空中支援下,從5月23日開始從3個方向對費盧傑發動進攻,並在南部取得突破,目前已經攻進城區。

費盧傑戰役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美國對其在中東地區以打擊“伊斯蘭國”為核心的反恐策略進行了重大調整,而這很有可能帶來中東格局的進一步變化。費盧傑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伊拉克西部地區控制的最後一個據點,也是距離首都巴格達最近的據點。收復費盧傑,不僅將把“伊斯蘭國”勢力趕出伊拉克西部地區,解除對巴格達的重大安全威脅,而且嚴重打擊“伊斯蘭國”士氣,大幅提升反恐信心,併為以後反恐作戰提供寶貴經驗。但是費盧傑居民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反政府情緒強烈。

美國調整反恐策略

通過費盧傑戰役以及此前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可以看出美國反恐策略中的一些新變化。

首先,把伊朗和俄羅斯作為反恐同盟軍。2014年9月,美國公佈了一份反對“伊斯蘭國”國際聯盟名單,包括了英、法等54個國家以及北約、歐盟、阿盟等地區組織,並不包括伊朗和俄羅斯。但在費盧傑戰役中,不僅作戰主力是與伊朗關係密切的伊拉克政府及其領導下的軍隊,而且配合政府軍作戰的什葉派民兵更是由伊朗“革命衛隊”負責海外作戰的“聖城軍團”司令卡西姆·蘇萊馬尼將軍親自坐鎮和指揮,並有伊朗“革命衛隊”和黎巴嫩什葉派“真主黨”成員參與。

美國與伊朗是否協同作戰,雖然沒有公開報道,但有分析認為,在戰場上存在大量伊朗人員的情況下,如果雙方沒有溝通和協調,就難以避免美國領導的國際聯盟戰機“誤炸”伊朗人員的情況。此前,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中,美國同俄羅斯之間就存在默契與合作。

其次,在反恐戰爭取得進展後不留權力真空。“伊斯蘭國”以及之前的“基地”組織,之所以能夠在中東地區迅速坐大,一個重要原因是中東陷入亂局之後在伊拉克和敘利亞許多地區出現權力真空,給予這些極端組織可乘之機。西方很多觀察家對此都有深刻認識並多次發出警告。在敘利亞,美國已經默認巴沙爾政權和北方庫爾德武裝填補“伊斯蘭國”撤退後留下的真空,在當地實施有效治理。而在費盧傑和伊拉克其他很多地區,美國則同意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政府來填補這個真空。

第三,故意疏遠海灣國家傳統盟友。海灣國家是美國在反恐戰爭中的重要盟友,而且一度在反恐戰爭中非常活躍。但在費盧傑戰役以及最近的敘利亞軍事行動中,幾乎見不到海灣國家的身影,這顯然是美國的有意安排。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會參議院5月17日通過一項“制裁恐怖主義支持者法案”,允許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的受害者及其親屬起訴沙特政府。此前,美國已經發動了一場針對沙特政府的輿論戰,指責沙特政府與中東恐怖勢力暗中勾結、為其提供支持。

影響中東格局

美國調整其反恐策略主要出於以下原因:首先,奧巴馬的總統任期即將結束,他渴望在反恐方面有所建樹,留下政治遺產;其次,美國以往在中東執行的反恐策略沒有取得明顯效果,已經到了必須調整的時候了;第三,歐洲國家因頻繁遭到恐怖活動侵襲和難民潮壓力對美國頗有怨言,使美國感受到有必要在打擊恐怖主義和恢復中東穩定方面做點什么以樹立威信。

然而,美國近來的策略調整也將給中東格局帶來深遠影響。一方面,有助於伊朗在中東地區特別是伊拉克和敘利亞進一步擴大影響,同時有助於俄羅斯鞏固其在中東的存在,有助於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繼續執政。伊朗向伊敘兩國派遣軍事人員作為軍事顧問甚至直接參與作戰,敘利亞政府收復東部城市巴爾米拉以及伊拉克政府去年底收復西部城市拉馬迪和即將收復費盧傑,這些將徹底疏通從德黑蘭到大馬士革的戰略通道,使所謂的“什葉派弧”更加穩固。

另一方面,上述變化有可能進一步加劇中東地區教派矛盾,引起海灣國家的不滿,同時引起以色列的恐慌。以色列最近在其佔領的敘利亞戈蘭高地首次舉行內閣會議,以及日前改組政府讓“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黨領導人、極右翼政治人物利伯曼擔任國防部長,或許就有這方面考慮。另外,在伊拉克政府軍打響費盧傑戰役後,海灣國家媒體多次播發伊拉克遜尼派宗教人士指責什葉派民兵破壞當地清真寺和殺害遜尼派穆斯林民眾的消息,對激化教派矛盾推波助瀾。

對於中東格局的可能變化,海灣國家和以色列不大可能無動於衷,它們的反應將如何影響形勢發展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