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耀威在後臺化妝準備演出。
【亞太日報記者何苑瑩 李銀澤 林振威】“父仇真相要查明呀……”黎耀威一站到臺上,唱腔和功架就讓人看到了他台下的功夫。
黎耀威是香港粵劇界的青年演員,近年來致力於粵劇的年青化。這天晚上,他為觀眾帶來了名為《王子復仇記》的新編粵劇,把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以粵劇的方式重新演繹,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
今日香江,作為傳統藝術形式的粵劇,不乏傳薪人。
粵劇版《王子復仇記》
“如何透過一些吸引人的劇目,令年青人進場欣賞我們的粵劇,讓他們先接觸、了解到原來粵劇是這樣,再開始培養他們的興趣,從而接觸不同的粵劇,所以我們想到了這套戲《王子復仇記》。” 談起粵劇版《王子復仇記》,黎耀威如是說。
黎耀威接受採訪
黎耀威的媽媽是位粵劇迷,這讓他從小便輕易接觸中國劇曲。不過,年少時的他,並沒有立意要成為粵劇演員。中學時,他偶然再次接觸粵劇後,立時被這種藝術深深吸引。2001年,黎耀威正式加入粵劇界,後師從香港粵劇名伶文千歲。最初,他只是飾演一些“兵仔”的配角角色,近年來積極參與粵劇劇本的編撰工作,至今已寫下超過十部作品。
黎耀威說,把西方題材移植到戲曲並不是新鮮事,很多粵劇前輩也曾把故事吸引人的西方題材改編成粵劇,他之前也試過把莎士比亞的名劇《仲夏夜之夢》改編成粵劇《一夢南柯》。
黎耀威除了重新編寫劇本,更是劇中主角之一。
他認為,改編粵劇必須符合中國戲曲的模式與精神,並配合創新的演出音樂、服裝、燈光及布景等元素,從而呈現粵劇的多樣性。“用詞上可以說是完全用回我們中國戲曲的詞,若我們把西方一些描述,放在粵曲裏唱,感覺是很滑稽,好像格格不入。”黎耀威補充說。
黎耀威除了重新編寫劇本,更是劇中主角之一。為了增加劇目的號召力,此劇邀來名伶阮兆輝、陳詠儀、溫玉瑜等資深粵劇演員。黎耀威笑說,粵劇也講求賣座率,為吸引年青觀眾入場,此次一連三晚的演出裏,不但特意壓縮了粵劇的演出時間,還通過廣告作宣傳,增加粵劇的吸引力。
他表示,雖然公眾一直覺得粵劇是古老藝術玩意,但行內有著很多極富天份的年青新秀,加上大部份的粵劇前輩及演員都很接受年青一輩的新編劇本,更不時給予正面的意見,讓兩代演員有一個互相較勁、碰撞的機會。
喜歡粵劇像結婚,要投緣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揉合多種中華文化,在香港有為數不少像黎耀威一樣熱愛粵劇的青年,不論港府或是民間也以不同方式把粵劇文化承傳。
今年暑假,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舉辦了第六屆中國戲曲節,而成立於滿清光緒年間,至今已有逾130年曆史的香港八和會館,不僅成為香港粵劇工作者的團體組織,也成為粵劇新秀的培養搖籃。
今年即將從八和會館畢業的梁非同,已然視粵劇為自己的事業。
“臺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要踏上舞臺成為一位優秀的表演者,必須累積相當的經驗與時間焠煉。以當上正印花旦為目標的梁非同,在過去四年的學習生涯裏,從粵劇的基本功學起,更要學習唱功、毯子功、靶子功和表演功。毯子功即翻、騰、跌、滾、摔等技藝,以及學習刀、槍、劍、戟、棍等的靶子功,對女學員的體力最為講究。面對艱苦的訓練,梁非同非但沒有放棄,愈發對粵劇藝術情有獨鍾:“我喜歡這種藝術,就好像結婚一樣,要很投緣,我小時候試過喜歡中國舞、喜歡中樂、喜歡畫劇,但最後我發現,其實所有元素都能在粵劇裏找到,當然,粵劇因為是粵語,是自己的母語,理解時容易一點,它各方面都很優美,這些讓我很喜歡粵劇。”梁非同笑說。
雖然尚未畢業,但梁非同已有不少粵劇演出的經驗,初踏舞臺即與粵劇界資深前輩羅家英和汪明荃合作。梁非同說,自己對粵劇的鍾愛程度,難以用筆墨去形容,就連上大學,也選修了文化及遺產管理這門學科,目的也是希望做好粵劇的繼承工作。
“從來沒想過放棄,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很喜歡這種藝術,覺得這種藝術是我的一種精神支柱,學習粵劇的時候,我會當它是一種舒緩壓力的途徑。”梁非同說。
著迷,才能薪火相傳
隨著時代的變遷,學習粵劇的方式已從以往徒弟需要長期住在師父家中,專注學習的師徒制,變成課餘活動的之一,家長對孩子學習粵劇所把持的態度也跟以前大不同。
7歲左右就展開銀色事業的阮兆輝,帶著戲箱縱橫香港演藝界一個甲子,見證著香港粵劇發展的高低起伏。讓他大為感嘆的是,現在的家長視粵劇為一種“玩意”。
阮兆輝(左)其子阮德鏘(右)
“以前練功是很單純,一日24小時,除了睡覺,都在粵劇裏面,但現在我想社會不同了,大家好像給不了那麼多的時間出來,時間是一個問題。在家長的意識裏面,所有的藝術都是玩耍。”阮兆輝擔心“童子功”的失傳。
人稱“輝哥”,擁有“神童輝”、“南音王”、“萬能泰斗”等美譽的阮兆輝,於1970年代成立香港實驗粵劇團,旨在為業界提供培訓粵劇人才的平臺。對於新秀演員的創新思維,阮兆輝坦言,他一直抱持著開放的態度去接納一眾“後浪”的意見,使粵劇做到發展與繼承並存。
其子阮德鏘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成為粵劇界的一股後浪。
曾於電視臺工作的阮德鏘,目前在電臺擔任主持工作,介紹粵劇界的幕後花絮,並回顧一系列粵劇經典劇目,更不時參加粵劇的臺前幕後工作。身為父母都是著名粵劇演員的名伶第二代,坦言有壓力,但“虎父無犬子”,阮德鏘對粵劇這門藝術的執著,有著父親的影子。他舉例指出,演周瑜一定要穿粉紅扣,紫金冠,張飛一定要穿黑色,關羽一定要穿綠色,有很多是基本的規矩,粵劇是一門講究規矩的藝術,因此必須“寧穿破,莫穿錯”。
“我跟我爸爸在粵劇上面合作無間,他是爸爸,是前輩,是一位演員。”父子二人雖相聚時間並不算多,但對於如何承傳粵劇文化,兩代人卻有著一致的想法。
阮德鏘坦言,在不同演藝工作遊歷過後,發現自己最喜歡的藝術還是粵劇。“我相信我將來會發展,不過在現階段這十年二十年,我要做的,仍然是承傳。”
阮德鏘認為,現在戲班的年青一輩缺乏了一些“戲癡”。“我覺得做戲曲的人,首先要迷戲曲,你才會做得成功。”他說。
演戲之人懂得細味戲曲,迷上粵劇,繼而從基本功出發,做到薪火相傳。也許,這就是阮德鏘心目中的傳承粵劇之道。(完)(參與采寫:周錦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