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當下香港備受困擾的民生問題為何難以解決?殖民統治時期的港英政府給香港留下了怎樣的深層次矛盾?而現在部分港人存在什麼偏見?人民日報記者訪問了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鄭赤琰教授,他指出,港人“戀殖情緒實際上是一種盲目偏見,是一種錯覺。
港英政府管治缺失
鄭赤琰認為,在許多方面,港英政府並未在殖民統治時期履行應盡的管治責任。
他說,1967年香港大暴動,其真正原因並不是表面所看的左、右派相互鬥爭,而是港英政府後來親口承認的“管治不當。根據時任港督的調查,居民收入、教育、醫療和房屋等各方面都存在嚴重的矛盾和缺陷,社會對立、民怨沸騰,“當時居民生活水深火熱,暴動自然一觸即發;如果大家都生活得很好,怎麼會有人去回應暴動的提議呢。
而十年後的1977年廉政風暴,起因為香港警界相互勾結、勒索商戶和受賄貪污等惡劣問題被揭露,其中有員警頭目逃往國外,用其在香港貪污的錢在加拿大買下幾幢大廈。鄭赤琰感歎,“可見當時的港英政府這個大機器,已經腐爛到什麼程度。
上世紀80、90年代刮起的香港移民風暴,在鄭赤琰看來,也是港英政府管治失利的結果。他說,港英政府之前幾十年沒有好好管治香港,而在租界到期前的十幾年裏,這些民生難題根本無法得到妥善解決,於是香港人只好紛紛移民。舉例來說,當時新加坡政府給香港2.5萬個家庭移民的名額,市民排隊領取申請表格的隊伍從金鐘一路排到灣仔(約2公里)。鄭赤琰形容,“十幾年的移民潮,把香港的人才和資產都清空了,是難以估量的損失。
遺留矛盾難以根治
鄭赤琰認為,港英政府的敗績,全部留給了特區政府,這是造成今日管治困局、改革無力現狀的原因之一。
房屋問題是改善香港民生的重中之重。相比於人口密度更高於香港的新加坡,兩地人民的居住水準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鄭赤琰在新加坡生活多年,對當地的公屋政策瞭若指掌。他說,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新加坡推行公屋政策,為市民提供租金低廉的住房;而後以“租金抵消房款的形式將公屋低價出售給租戶,惠及全國約80%的人口;至80、90年代,新加坡政府更撥款給每戶4萬新加坡元,供翻新、加固及拓展房屋面積之用。經過幾十年政府的不斷努力,現在新加坡的公屋全部坐落在最繁華、發達的中心區域,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最大保障,無論什麼階層的人,都有合適的棲身之所。反觀香港的房屋現狀,公屋難求、“劏房不絕、低收入人群“望樓興歎。鄭赤琰說,這些本該由港英政府解決的問題,卻拖了幾十年一直留到現在。
他又說,很多人以為“劏房是回歸後才出現的,其實早在港英政府管治時期已有了,那時甚至還有“劏床,一張床由3個人輪班睡,條件之惡劣無法想像。
而現在的居民收入和貧富差距等問題,鄭赤琰直言,是由於港英政府時期沒有在普通打工人群中推行公積金政策,致使當下的老年人身無積蓄、無法養老等嚴峻事實。他說,香港的強制性公積金政策是在回歸後才開始施行的,“九七之前,只有政府公務員和大學教職員能享受公積金,其餘人一概沒有,“沒有存款,窮人只會越來越窮。
“戀殖情緒盲目偏見
“‘戀殖’情緒說到底,是香港人的盲目和偏見。鄭赤琰分析說,自從香港開埠以來,中國經歷了清末戰亂、八國聯軍入侵、軍閥統治,還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文化大革命等歷史事件,各個時期不斷有人逃難到香港。當時,殖民地是一個圈起來的地方,中國的內亂亂不到這裏,他們自然覺得這裏生活安穩。
再加上,上世紀中國30年的閉關鎖國政策,而香港經濟迅猛發展、國際地位上升,香港人的優越感也“水漲船高。對比改革開放後騰飛的內地,香港優勢難以重現,所以有許多香港青壯年開始盲目片面地迷戀殖民地時期的輝煌。
而現在香港的“80後、“90後之所以對殖民地懷有迷戀情緒,鄭赤琰認為,這很大程度上與他們所受的父母教育有關。他們的父輩有的逃難而來,經歷過環境艱苦的中國內地和條件開放的香港,理所當然地將這塊殖民地捧上了天。年輕人在耳濡目染下,也漸漸認同了這種偏見,甚至開始對特區政府和中國內地產生抵觸情緒。
鄭赤琰說,很多人仍然以為現在的香港是英國人成功管治的結果,但這是一種“錯覺。直至今日,特區政府還在收拾英國殖民地時期留給香港的爛攤子,包括房屋、醫療衛生、個人儲蓄、公共安全等各個方面。
“現在特區政府乃至中央能做的,就是給予香港人‘感受得到的關懷’,從小處著手,從讓人感覺得到的地方做起。鄭赤琰補充說,例如滬港通、或酌情補貼因人民幣升值而收入受損的口岸商戶等,都是可以慢慢消除香港人偏見的互惠政策。
鄭赤琰最後建議,“還有重要的一點,應把香港官方語言定為中文,英文可作輔助,但絕不能優於中國人自身的語言,這是一個國家對國民最起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