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專家:GPD無法衡量人民富裕和幸福程度

APD NEWS

text

GPD無法衡量人民富裕和幸福程度。 網絡圖片。

當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了,社會物質水準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感是否就一定會得到提升呢?德國未來學家霍斯特·奧帕朔夫斯基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奧帕朔夫斯基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在所謂的富裕國家中常存在這樣一個矛盾困境:經濟發展了、生活水準提高了,但是人們的“感覺卻越來越糟,“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他們的生活品質相比從前反而下降了。

奧帕朔夫斯基認為,由於GDP指標只能對商品——也就是在市場上以金錢來標價並被交易的物品和服務進行測量,但卻無力衡量除此之外其他的生活要素,比如說和平、自由或者家庭、朋友圈等等的價值,因此“GDP不能成為衡量人民富裕和幸福程度的指標。

事實上,自從GDP的概念於上世紀30年代誕生以來,人們逐漸意識到了GDP在衡量社會個體富裕和幸福程度方面的不足。奧帕朔夫斯基去年創新性地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式,計劃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富裕指數。

奧帕朔夫斯基介紹說,自己與全球性研究機構益普索集團一起研發了第一個國家富裕指數,希望以此對經濟和生態的、社會和個人的富裕程度進行區別。“國家富裕指數以對富裕的整體性理解為基礎,相當於一個“四支柱型模式,是對生活水準以及生活品質的衡量。

第一個支柱是經濟上的富裕:生活安全、不為錢發愁;第二個支柱是生態上的富裕:貼近自然、可持續地生活;第三個支柱涉及全社會富裕程度:自由而和平地生活;第四個支柱指個體富裕:健康而不為未來感到恐懼地生活。他說:“通過國家富裕指數可以精確地衡量一個國家真實的富足程度。

奧帕朔夫斯基說,國家富裕指數可用於任何國家。按照其測算,德國生態富裕值只有28.0,而社會富裕值達到52.1。相對於德國人來說,瑞士人更加注重自由而非安全感,也就是能夠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生活,做他們真正願意做的事情。奧帕朔夫斯基表示,自由對瑞士人來說還意味著“社會自由,相對於德國人來說瑞士人有更多的社會交往,因此要比德國人幸福一些。

奧帕朔夫斯基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包括金錢、商品、市場和人等在內的一切都在流動之中,在這樣的時代人們更加看重安全感。他說,在如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如果以富裕程度來衡量的話沒有人願意成為失敗者。

他說:“被真切感受到的差距是個人及社會發生改變的動力,而政府當然不可能保證每個居民都擁有無憂無慮的生活,這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也是不值得期待的。因而,“每個國家都應該致力於在個人的要求與社會所能提供的可能性之間尋找到平衡,否則社會鴻溝拉大將導致嚴重的社會矛盾。

奧帕朔夫斯基認為,對於世界各國而言,經濟增長都已經不再是目的,而是實現進步的一個手段。他說:“經濟的發展應該能夠幫助我們實現比目前更好的生活,但現實情況卻正好相反。他還認為,不斷追求更多的慾望也會對社會關係與社會團結造成損害。

奧帕朔夫斯基表示,通過運用國家富裕指數,才可能創造出新的衡量生活滿意度和生活品質的價值體系,而這個新的體系將不再僅僅依賴於經濟週期、股市行情、國家債券和信貸等等,而是更關注生活的財富:健康、教育、文化、環境、自然等,也就是可持續的基於人的幸福之上的富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