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轮中韩自贸区谈判闭幕 敏感行业仍待进一步攻坚

APD自贸区观察

text

图片 据网络

【亚太日报周玲娜】

9月26日,第十三轮中韩自贸区谈判在北京闭幕。双方在货物贸易降税方面取得进展,但部分敏感领域、如钢铁、石化产品、汽车行业的讨论仍存在分歧,并等待进一步攻坚,目前谈判已到年底前的最后冲刺阶段。

自贸区助跑中韩经济互补

受两国经济结构影响,中韩两国处在世界价值链的不同端,加上自然经济禀赋区别,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强。中国可向韩国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来料加工产品,韩国则更多地向中国输出高端消费品和生产性商品。中韩自贸区谈判完成后,双方各自的比较优势或得到进一步发挥,并实现优势互补。

对韩国来说,自贸区有助其抢占中国市场先机,巩固经济地位,并由此带动中韩整治层面的合作与发展。韩国经济一贯的出口导向性质决定了其发展离不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则为韩国带来了发展动力。对中国来说,自贸区有助于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韩国政府曾多次强调将中韩自贸区谈判作为韩国贸易战略的最优选择。一直以来,中韩经贸依存不断加深,在双方的对外贸易中占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华贸易占韩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比韩美、韩日、韩俄贸易之和还要多;而韩国则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3年韩国在中国进口市场的占有率已升到9.24%,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中韩谈判之路达十年之久

中韩自贸区谈判经历了马拉松式的曲折过程。早在2004年的APEC会议上,两国领导人就达成此项共识。2012年5月谈判正式开始,但直到2013年9月的第七轮才取得一定突破。中韩就废除关税的产品比例(90%)和进口额比例(85%)初步达成共识,第一阶段谈判结束。此后的一年中,中韩进行了六轮谈判,但进展缓慢,迟迟无法结束。

谈判受阻的症结主要在两国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经济担忧成为主要掣肘。农产品是韩国传统的核心敏感行业,面对其主要农产品来源之一的中国,韩国对农业的保护倾向更严重。而中国在中韩自贸区谈判中计划设置的敏感领域有钢铁、石化产品、汽车等,韩国在这些产业中均占有较大优势。比如,目前中国对轿车和客车等乘用车征收25%的进口关税,如果在中韩自贸区成立后大大降低甚至消除这一高关税壁垒,韩国对华汽车出口将大幅增加,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剧烈冲击。目前中韩双方在相互超敏感领域的设置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高水平自贸协定 不堪自由化程度重负

两国领导人将中韩自贸区定位为“高水平全面自贸区,旨在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外部刺激,倒逼国内政策调整和产业升级,并为中国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和贸易协定谈判积累经验。但由此也给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贸组织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表示,中韩自贸区谈判是在高标准上进行的谈判,涉及面广泛。中韩自贸区是一个定位在高水平的自贸协议,近几年在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方面非常积极。它和美国、欧盟、加拿大都签署了双边FTA,且开放程度很高。中韩自贸区谈判的挑战巨大。

参考韩国目前已经达成FTA的标准,中韩自贸区协定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包括货物贸易关税,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TBT技术壁垒和SPS等。

发改委专家张建平此前表示:“中韩双方都希望达成高水平和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那就意味着克服更多的障碍。如中韩自贸区将来能跟中美自贸区的标准是一样高,显然要达到那样水准,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

此时,中韩两国应密切合作,并以中韩自贸区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发展、以中日韩自贸区推动RCEP,再以RCEP推动亚太自贸区(FTAAP)的进程,力促地区经济一体化早日走出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