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投資不應只追着明星跑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訊】2002年,電影市場化改革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商業時代,對投資者而言,明星作為電影資源配置中的重要元素,能夠推動大眾的消費,是票房的保證。

但在剛剛結束的第23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不少專家對目前中國電影投資過度追捧明星的趨勢表示擔憂。專家認為,電影投資不應只追著明星跑,讓許多青年電影人通過創意獲得更多融資,才能讓電影產業生態體系更加健康。

中國電影市場的急速發展使明星的“吸金能力進一步放大,是否有大牌明星成為資本持有者決定注資電影的一大因素。從商業角度看,資本追逐極具商業價值的明星無可厚非。但從產業生態角度審視,資本只追明星跑很可能傷害到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

一方面,明星雲集並非等同於好電影。如匯集了劉德華、林志玲、佟大為等中國一線明星《富春山居圖》吸引了1.6億元的投資,票房達2.9億元。然而,該片惡評如潮,觀眾稱其刷新了自己對“爛片的定義。《七十二家租客》《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等群星加盟的影片也受到了市場冷遇。

另一方面,由於普通電影人難以得到資本青睞,一批具有較高藝術造詣和潛在投資報償率的創意因此湮沒。

許多專家認為,不講故事、只擺明星的電影容易獲得投資,把錢大部分都花在明星身上,編劇等環節的投入自然就會減少,而這會削弱電影的藝術表現力。

“文化創意產業是基於夢想而非具體產品的。應該引導資本更多關注有夢想、有創意的年輕人,他們是電影產業生態的基礎。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建議,在將電影專業投融資重點引向創意的過程中,政府發揮表率作用,積極搭建平臺,扶持市場不願扶持的小項目。

在這方面,韓國有可供中國借鑒經驗。韓國政府為電影院學生和獨立導演提供最高可達4億韓元(約合240萬元人民幣)的輔助金以進行實驗短片、紀錄片等的創作,而商業電影則不能申請此項輔助金。這些資金鼓舞了年輕電影人,更對韓國電影發展起到了的推動作用。

專家認為,雖然目前中國已經有“扶持青年優秀電影劇作計劃等一些平臺,但無論從平臺數量還是融資規模而言,尚不能滿足許多有創意的電影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