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張晶劉暢李豫川)直到現在,第一次走出國門到劍橋大學交流學習的經歷還讓15歲的澳門中學生楊佳怡興奮不已。她所在的澳門菜農子弟學校,每年會從初三和高中年級中公開選拔一些學生去劍橋參觀交流,今年佳怡有幸成為20多位入選學生的一個。
“我們在那裏接觸到來自法國、意大利和以色列的朋友們,發現不同國家的人對很多事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是大家都很熱情,也都很有禮貌。談起在英國的經歷,佳怡還是很激動。
菜農子弟學校建於上世紀50年代。當時,澳門經濟不景,菜農們的生活相當困苦,大量兒童失學。菜農合群社為了讓菜農子弟能有機會讀書,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發動農友出錢出力創辦了該學校。
從辦校初期,只有兩個班、三名老師、92名學生,發展至今天,菜農子弟校已成為擁有高中、初中、小學及幼稚園的一所“一條龍學校,就讀學生有2000多人。
菜農子弟學校校長王國英告訴記者,澳門回歸前,殖民地政府基本上對澳門的教育是不管不問的。除了僅有的幾所公立學校外,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少得可憐。為保障華人利益,澳門有識之士組建了愛國社團,很多社團根據自己所屬行業特點辦起了各種子弟學校,以彌補殖民地政府對教育管理的缺位。
“上學對多數草根階層的孩子來說是奢侈品,我當時也很勤奮刻苦,但還是沒有機會進入大學深造。回首那段歲月,溫文爾雅的王國英眼角竟泛起了淚花。
他介紹說,回歸後,特區政府對青少年教育加大了力度,特別是2003年以後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多。政府的教育投資保障了澳門青少年受教育的權利,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接受好的教育。
自2007-2008學年開始,澳門特區實施15年免費教育,即9年義務教育、3年高中教育和3年學前教育免費。非高等教育投入從2002年的10.07億澳門元,增加到2012年的32.92億澳門元,10年間增加了兩倍多。澳門由此成為世界上少數從幼兒園到高中實施15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之一。
張月嫦從2005年開始成為菜農子弟學校的中學老師。在她看來,跟著澳門特區共同成長的這一代正進入“多夢年華。
“回歸前,澳門人的視野比較狹窄,而現在他們對國家、對世界、對自己的認識完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他們會想著怎麼申請去歐洲讀書、怎麼去內地上好大學、也會夢想著成為舉世矚目的大明星。張月嫦說。
在特區政府資助下,很多澳門中學生有了去內地參觀學習的機會。“我讀書時接觸內地的機會很少,可以說對中國是不了解的。她說,但現在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去珠海、中山等地參觀,還給學生提供機會去雲南、四川、貴州、陜西、北京等地參加夏令營。
她說,除了學校提供的機會之外,這一代年輕人還會主動關注祖國各項事業發展,也鍾情於內地的流行文化。
“姚明、劉翔是很多男生的偶像,‘玉兔號’月球車一直牽動著很多孩子的心,內地的娛樂節目也很受他們追捧,那天還有同學跟我說想去參加《中國好聲音》呢。張月嫦說。
作為澳門回歸當天出生的“回歸寶寶,中學生李鈺鏈也即將迎來她的15歲生日。酷愛歷史和旅遊的她,有個小小的生日願望:希望今年爸爸媽媽可以帶她去北京旅遊,參觀故宮、長城、鳥巢、水立方。她還想去親身體驗一次升旗儀式。
“近年來祖國發展很快,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每次看到祖國取得的成就,我都感覺很驕傲。長大後我希望成為教授中國歷史的老師,將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傳承下去。李鈺鏈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