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泽米尔·阿万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创始主席 **
编译:艾仁
帕哈尔加姆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局势加剧。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印度侵略姿态、假旗行动模式以及总理莫迪领导下危险地滑向极端主义的长期担忧。尽管国际社会呼吁印度保持克制并进行公正的调查,但该国似乎决心利用此次事件作为借口,升级与巴基斯坦的敌对行动。此举不仅破坏了南亚的稳定,也对全球和平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印度假旗行动的历史
印度目前就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对巴基斯坦提出的指控并非新鲜事。该国利用假旗行动为侵略行动辩护的历史由来已久。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2001年印度议会遇袭事件,尽管存在诸多矛盾和悬而未决的问题,但该事件立即被归咎于巴基斯坦支持的组织。同样,2008年的孟买袭击事件也被用来对巴基斯坦施加外交压力。
2016年,印度声称针对乌里地区发生的一起所谓的武装分子袭击事件,跨越控制线进行了“外科手术式打击”,但从未提供任何独立核实,巴基斯坦也否认发生过此类入侵。2019年,印度在普尔瓦马袭击事件后再次对巴拉科特进行了空袭。印度媒体称此次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独立卫星图像和实地报道显示,此次袭击并未造成重大损失——除了几棵树受损。
这些事件遵循着一种模式:发生高调袭击,未经可靠调查就立即指责巴基斯坦,并以军事或外交手段回应,以在国内展现实力。如此循环往复,强化了执政党的民族主义形象,却回避了治理、贫困和社会和谐等现实问题。
莫迪的极端主义遗产和反穆斯林政策
印度当前好战情绪的核心在于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总理莫迪一贯奉行极端主义和反少数群体的议程。他的政治崛起与2002年古吉拉特邦骚乱密不可分,在他担任首席部长期间,超过一千人(其中大部分是穆斯林)遭到屠杀。包括人权观察和国际特赦组织在内的全球人权组织谴责了该邦的共谋行为以及莫迪未能阻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美国曾因莫迪涉嫌参与古吉拉特邦屠杀事件而拒绝向其发放签证,欧洲多个国家也做出了类似决定。这些旅行禁令直到莫迪就任总理后才被解除,其动机更多是出于现实政治考量而非寻求赦免。
在他的领导下,印度的宗教不容忍现象令人担忧地加剧,穆斯林遭到暴民私刑,《公民身份修正法》(CAA)等歧视性法律被颁布,赋予查谟和克什米尔自治地位的宪法第370条第370条也被废除。莫迪政府积极削弱世俗主义,并扶持像RSS(国民志愿服务团)这样的极端组织,该组织主张印度教至上。
印度现任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是另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有报道称,他涉嫌参与了一项导致一名美国公民在第三国死亡的秘密行动。他的名字出现在多份安全档案中,据可靠消息来源称,他前往美国和欧洲的旅行受到法律限制。这样的人竟然被委托制定印度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令人不安。
输出恐怖主义:印度的全球足迹
北美最近的调查揭露了印度涉嫌参与跨境恐怖主义活动。加拿大目前正在调查锡克教领袖哈迪普·辛格·尼贾尔的暗杀事件,时任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公开指责印度策划了这起在加拿大领土上的暗杀事件。美国也发现了与印度特工针对锡克教领袖有关的阴谋。
巴基斯坦长期以来一直指责印度通过秘密行动煽动骚乱,尤其是在俾路支省,印度情报特工库尔布尚·贾达夫于2016年在那里被捕,他承认协调了颠覆活动。印度最初否认了这一指控,但后来证实他确实是一名海军军官。
印度在孟加拉国资助极端组织、在缅甸边境地区秘密活动以及利用其驻阿联酋和卡塔尔大使馆进行间谍活动等方面的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就连沙特阿拉伯也对印度日益扩张的情报网络及其破坏友好穆斯林国家稳定的可能性表示担忧。
全球反应:对印度侵略行为的担忧日益加剧
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美国敦促各方保持克制,并强调合作。美国副总统万斯特别呼吁巴基斯坦协助追捕肇事者,但并未支持印度的报复立场。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鼓励印度与巴基斯坦合作,确保地区和平。
欧盟明确谴责恐怖主义,但坚持其缓和局势和对话的立场。英国外交大臣拉米在与巴基斯坦副总理达尔的通话中强调了外交的重要性。
伦敦、巴黎、纽约和墨尔本等主要城市的抗议活动表明,全球对印度的叙事感到不安。示威者谴责印度将巴基斯坦当作替罪羊的做法,并要求调查公正进行。这些事态发展凸显出,各方对印度策略的认知日益加深,全球大国也不愿无条件支持其咄咄逼人的姿态。
巴基斯坦负责任且成熟的行为
与印度煽动性的言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基斯坦的回应冷静而有尊严。该国呼吁对帕哈尔加姆事件进行中立透明的调查。总理谢里夫强调了巴基斯坦对和平与地区稳定的承诺,并表示只有通过对话和正义才能实现持久和平。
巴基斯坦决定将此事提交国际论坛,而不是以武力报复,这一决定受到了中立观察员的赞扬。巴基斯坦还采取措施,在印度单方面撤销《印度河河水条约》等条约后才暂停双边协议,以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这些举措体现了巴基斯坦的成熟及其避免灾难性冲突的意愿。
中国果断及时的支持
中国在当前危机中发挥了关键的稳定作用。作为巴基斯坦值得信赖的战略伙伴,北京重申支持巴基斯坦的主权和合法安全关切。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公开支持巴基斯坦要求进行中立调查的呼吁,并重申必须避免任何一方采取单方面行动。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姜再冬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举行了重要会谈,表达了中国的坚定支持。在印度的侵略行为有可能将该地区推向战争之际,中国的理性声音带来了急需的平衡。北京的坚定立场阻止了印度单方面升级危机,并有可能将南亚拖入核对抗。
此外,中国近期在东拉达克地区,特别是在德普桑和德姆乔克地区与印度的脱离接触,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和平必须占上风,绝不会对印度在该地区的咄咄逼人的姿态坐视不理。
呼吁全球责任
在虚假言论和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持下,印度日益咄咄逼人的姿态不仅对巴基斯坦构成威胁,也对整个南亚及其他地区构成威胁。在莫迪总理的领导下,印度屡屡展现出不惜使用暴力和欺骗手段来实现政治和意识形态目标的意愿。莫迪政府的歧视性政策、参与大规模暴力事件的历史,以及涉嫌与全球暗杀阴谋的关联,都描绘出一幅令人担忧的画面。
尽管面临严重挑衅,巴基斯坦仍采取了负责任和克制的行动。它伸出了合作之手,并呼吁透明的司法公正。在这种动荡的形势下,国际社会必须认清威胁的真正所在,并采取行动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
中国在外交和道义上对巴基斯坦的果断支持,在防止更大范围的危机爆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亚的和平取决于全球共同努力,追究侵略者的责任,并支持那些倡导正义、中立和地区和谐的人士。
世界必须超越政治私利,采取果断行动——为了和平、为了真理、为了安全的未来。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