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消费互联网已接近“天花板”,产业互联网是一片蓝海

界面新闻

text

“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益,平均每年就可以产生200亿美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十二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6月22日的“2020财新峰会”演讲中表示。

黄奇帆指出,产业互联网是一片蓝色的海洋,根据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益,平均每年就可以产生200亿美元。在15年中,预计可节约近3000亿美元。如果数字化转型能够拓展10%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2000亿美元以上的价值。

“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目前只能够容纳几家万亿元级的企业的话,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就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他说。

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给出的定义,所谓“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主要包括: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是应用上述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赋能增效、改造升级,如智能交通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比如支撑重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大科学装置、大实验平台等。

黄奇帆指出,发展新基建是应对经济下行的有力武器。

与老基建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针对信息流、资金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点对点的即时信息服务,还通过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金融支付工具,便利了资金的跨地区流动,也为基于网络的服务贸易提供极大的便利。从投资的经济性看。老基建投资大、回收慢,新基建投资规模大小不一,但总的来说回报期相对较短。从投资主体看。老基建一般由政府投资,往往需要政府兜底。新基建则一般由市场主体自己投,自负盈亏。从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看。老基建投资形成了若干交通枢纽,新基建投资则奠定了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这些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基础。

新基建将助推数字经济产业化,形成万亿级的自成体系的数字化平台。根据工信部有关机构测算,2018年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等,规模达到6.4万亿元,在GDP中占比达到7.1%,预计2020—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万亿元。

新基建将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形成具有颠覆意义的产业互联网。

所谓产业互联网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把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

黄奇帆认为,与美国相比,我国产业互联网还处在发展初期,国内消费互联网在2014年以后进入了缓慢增长期,实际上已经接近天花板,现在渐渐进入拐点了。目前国内还没有什么产业互联网企业崭露头角,5G时代将形成产业互联网时代,今后的独角兽主要产生于产业互联网系统。

他指出,加快新基建将推动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当前,我国的基础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仍存在不少短板,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仍有待探索。加快新基建建设,特别是加快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大实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同时服务于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深化,将有助于打造基础研究、区域创新、开放创新和前沿创新、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全球创新动能,有助于中国参与甚至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