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的历史和心理“土壤”

text

9 月 28 日,在英国特拉法加广场,阴谋理论家大卫·伊克在一场集会上发表演讲,该集会的目的是抗议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限制措施

文/《环球》杂志记者 宿亮

一年前《环球》杂志记者在美国培训,寄住在加州老太太玛丽安家。她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在视频网站上看名为“Frank 26”的主播更新节目。节目的主要内容是伊拉克货币第纳尔何时重估币值。“Frank 26”在节目里信誓旦旦地说,他在伊拉克政府内部“有人”,第纳尔对美元的官方汇率很快就要重新标定,在现在的基础上大幅升值。

玛丽安说,好多朋友都因为看“Frank 26”囤了第纳尔,而且重估币值很快就要发生了。因为常年报道国际财经新闻,深知此事背后的骗局,记者便反复向玛丽安强调“Frank 26”在造谣。但玛丽安仍反复向记者宣告,“Frank 26”说了,之所以各大新闻网站没有报道第纳尔重估币值,完全是因为美国持有第纳尔的富人封锁消息,想要独吞巨额财富。

回国告别的时候,玛丽安递给记者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面值25000伊拉克第纳尔的纸币。她语重心长地说,“知道你不信,但是万一呢,到时候真的因为这个富起来,也不枉我们认识一场的交情。”这番情谊虽然令人感动,但更让人忧虑。

宁可笃信视频网站上陌生人的忽悠,也不相信权威新闻网站;宁可相信整件事情背后有惊天大阴谋,也不相信常识、理智。究竟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民众陷入阴谋论的陷阱呢?

阴谋论跑得比病毒还快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类似阴谋论就没停过。事实上,借助网络,阴谋论的传播速度比病毒还快。

今年6月,联合国网站刊文说,5G传播新冠病毒是“荒唐的阴谋论”。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联合国机构专门出来辟谣?原来,自年初欧洲不少国家就开始流传5G信号塔和疫情有关的阴谋论:有人说是辐射信号导致疫情;有人说疫情这件事是专门被编造出来的,用以掩盖5G信号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这一“真相”;还有人说5G和新冠都是旨在实现人口减少这一大“阴谋”的具体措施,可能与转基因企业相关联u2026u2026

光说说也就算了,阴谋论的信徒们竟然真的因此去烧毁英国的5G信号塔、殴打电信公司工作人员。

在经历了无数次辟谣后,国际电信联盟副秘书长马尔科姆·约翰逊显得格外无奈:“人们热衷于阴谋论,一旦有人想出来,就会有其他人乐于散播,也不管自己信还是不信。”当媒体希望约翰逊再讲讲这种说法的荒谬之处时,他只能尴尬地说:“将新冠病毒与5G联系在一起毫无依据,是非常荒谬的。我只想说这么多,因为说得太多,反而是在给这条阴谋论做宣传。”

这条阴谋论是怎么来的?根据信息核查网站“新闻卫士”资深分析师约翰·乔治的追踪,它最早于2020年1月20日出现在法语阴谋论网站“疯羊”上。此后两天,比利时一家报纸在当地医生访谈中提到了类似观点,虽然报纸在几个小时内就把报道从网站上删除,但其已经在“脸书”上迅速传播。

到了4月,这条阴谋论在全网的流行程度达到高潮,特别是不少美国名人都在社交媒体转发这则消息。曾经三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的演员伍迪·哈里森拥有200多万粉丝,当他也发文提到这则阴谋论的时候,再多理性的分析和辟谣也说不清楚了。由于英国已因此发生了50多起破坏信号塔的情况,通信公司威瑞森和沃达丰也只能请求政府出面制止。

疫情期间,何止是5G中招,各种阴谋论满天飞。数据显示,仅在今年第一季度,比尔·盖茨是新冠病毒始作俑者的说法就在网上被提及至少138万次,在众多阴谋论中流传最广;5G导致疫情则在网上被提及至少106万次;新冠病毒是生化武器、银纳米颗粒能治愈新冠、布洛芬对身体有害,以及乔治·索罗斯制造了新冠病毒等说法流行程度紧随其后。

阴谋论如何解释历史大事

有人说,人类历史有多久,阴谋论的历史就有多久。

“9·11”事件已经发生快20年了,但关于恐怖袭击的阴谋论解释至今还在发酵。美国不少人至今仍认定,“9·11”事件是美国政府为了寻找入侵伊拉克的借口而一手策划的。这一理论认为飞机冲击产生的摧毁力并不足以让世贸中心大楼迅速倒塌,悲剧的真正原因是炸药。这种说法认为,美国政府导演了“9·11”事件,或者至少默许这一事件发生,最终致3200多人死亡或失踪。

尽管这种说法骇人听闻,但这一逻辑并不新鲜。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珍珠港事件背后也有一个巨大的阴谋--据说,时任总统罗斯福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就从英国方面得到了情报,但美国政府当时苦于没有借口介入战争,便选择无视日军即将来袭的消息,用数千人丧生的代价换取美国参战。

恐怖袭击和战争造成的大量伤亡成为阴谋论的温床,财富也有同样效果。

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坊间“传说”里神乎其技的金融家族,号称操纵着世界200多年,为了获得更多财富,几乎参与了现当代所有战争、危机的制造。最早制造罗斯柴尔德家族阴谋论的是纳粹德国的希特勒,在他的描述下,犹太家族罗斯柴尔德是战争和武装暴动的幕后金主,通过金融手段控制了欧美国家政府。这种描述的目的显然是为纳粹种族屠杀作准备。

还有一类阴谋论,关注名人之死。比如,很多人坚信肯尼迪遇刺不是“孤狼”所为,而是针对爱尔兰后裔、天主教徒总统的一次缜密的阴谋,背后势力有可能是美国中情局;还有很多人认为已故英国王妃戴安娜不是死于车祸,而是被属于英国情报机构的激进王室拥戴者谋杀,或者干脆就是为了躲避公众视野的“假死”;而遇到披头士乐队歌星保罗·麦卡特尼时,阴谋论者则表示,现在的保罗是一位模仿秀竞赛的优胜者,真实的保罗已经去世了。

更不用说“阿波罗计划”,这场人类历史上首次登月的壮举,被不少阴谋论信徒称之为世纪大骗局。这些人认为,人类并没有登上过月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制造了这个骗局,是为了在冷战的太空竞赛中超过苏联并转移国内反对越战的情绪。

关于以上提到的所有阴谋论,相关国家政府或亲历者进行了多次解释和辟谣,类似“谣言粉碎机”的电视节目也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了解释。不过,这些努力依然无法阻止阴谋论的传播,反被讥讽为“解释就是掩饰”。

人们为何更愿相信阴谋论

其实,我们几乎每天都生活在阴谋论里。不知道你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他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里面“水很深”,或者干脆就是三个字“你懂的”u2026u2026这些话似乎并没有提供给别人关于某件事情的答案,却又似乎在传达某些笃定的信息。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说:“只要真相的复杂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阴谋论就永远有市场。”德国美因茨大学社会与法律心理学系教授罗兰德·伊姆霍夫说:“阴谋论中没有巧合,只有环环相扣。”英国科学家、小说家查尔斯·珀西·斯诺则说:“愚蠢的多疑和愤世嫉俗同样是真理的敌人。”

这些研究告诉我们,阴谋论源自人们的基本需求:对安全感和确定性的渴望。

根据彭凯平所做的心理实验及结论可知,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试图对外部世界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时,人们最不希望经历的就是“失控”,即无法给出有效解释以至于将自己置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中,这是一种本能。出于进化的需要,人类总是试图去解释周围的环境,建立因果关系,并由此避免突发事件带来的威胁。在原始的采集狩猎时代,这种本能实质上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保证了生存的基本可能。

然而,总有事情是发生在人类经验之外的。懵懂时代,人类通过宗教、迷信来为这部分事情寻找借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寻求安全感;当代社会,随着分工差异化的不断扩大和科技革命不断迭代,人类通过专业化的科学研究或合理探索试图理解和解释世界。当这些研究和探索进入普通人难以理解而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领域时,阴谋论就会跳出来,填补大脑因某种知识欠缺而产生的空洞。

马航MH370客机失踪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对于那些没有客机通讯专业知识或海洋搜索经验的普通民众来说,美国人劫持飞机到秘密基地之类的阴谋论看上去就显得合理多了。它给予人们一种确定的答案,满足人们试图“控制”外部世界的需求。

彭凯平认为,这种所谓的“控制”往往总是基于个人的价值观、态度和经验。因此,即便有新的证据证实阴谋论有明显谬误,业已形成的偏见也会让人们有意识地忽略或篡改真实的信息。这种偏见并不理智,但理智毕竟不是阴谋论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倾向于相信超越自身经验的阴谋论,而与本身的受教育程度无关。只要超出自身的经验,人类的本能就会找到一种解释,以便获得某种程度的安全感和确定性,以应对急剧变化的偶然事件。

英国伦敦大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家金井良太和他的研究团队认为,那些习惯于保持开放思想并愿意接受新观点的人,往往能够率先走出阴谋论搭建的“迷宫”,而那些思想保守、不愿去理解新观点的人,就会对阴谋论深信不疑。

重要的是理解信息的方法

在全民使用社交网络的环境下,常常会发生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比如,家里的长辈经常会在群里转发一些颇能吸引眼球的“健康窍门”或“名人”言论,很多与常识相悖,老人们却深以为然。我们每每对这种事情很头疼,不管转发多少辟谣文章和科学分析,都没法扭转老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

政治学者布伦丹·尼汉和杰森·里夫勒在一项研究中将这种现象称为“逆火”,即一些致力于正本清源的信息起到的效果与初衷恰恰相反,反而会让人们更加相信虚假信息。

随着互联网成为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息快速传播已成为一种常态。有学者认为,信息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打破原本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让人们在充分获知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判断。不过,这种分析被证实只不过是一厢情愿。尽管存在海量信息,但人们往往关注的还是那些符合自己想法,或更容易被自己理解的故事。

由于阴谋论往往能给人带来更多安全感和确定性,这种信息也更容易得到认可。阴谋论的信徒还会在互联网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中寻找能够证明自己信念的蛛丝马迹。

事实上,互联网时代并不只是信息时代,而更是注意力时代。

当信息达到一定数量级时,哪些信息能够让人接受就变得更加关键,但能够让人更容易接受的信息未必就是真实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信息是更符合受众期待和理解能力的信息。阴谋论抓眼球的能力显然要比枯燥的辟谣强得多。

面对阴谋论和容易相信阴谋论的人,应该怎么办?

彭凯平提示,最主要的方法是接受完整的科学教育,特别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这种科学思维包括逻辑分析、辩证思维、换位思考,核心就是要有证据、证明和证伪的科学态度,当一个看起来无论多么合情合理的解释摆在我们面前时,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要看是否有证据、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办法验证其对错,而不是本能地接受、相信和传播它。

来源:2020年10月1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