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8月5日,法國南部,一片布滿貝殼的飛機殘片接受了來自多國專家目光的檢視、“洗禮”。隨後,專家們對世界給出了一個明確答案:今年7月29日在法屬留尼汪島發現的飛機殘片,確屬2014年失蹤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客機的襟翼。而這片殘片,注定將開啟不平凡的曆程。
自去年3月8日,載有239人的MH370客機消失在雲端後,多國聯手啟動大規模搜尋行動,空中、水面、海底,一輪輪檢視、排查;一年多以來,搜尋地點五易,耗資上億美元,創下人類史上最昂貴搜尋行動的紀錄。
然而,搜尋異常艱難。今年7月30日之前,人們沒有獲得有關這架飛機的任何實物。
如今,部分線索終於浮出水面,對搜尋行動來說簡直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消息——哪怕只是飛機上的一個小部件。專家們正試圖運用一切手段,從這片襟翼上挖出更多寶貴的線索,比如說確認MH370是墜海了,那么墜海前是否解體、墜海時有無爆炸、墜海後在海底已經呆了多長時間……人們翹首以盼,急需答案。
哪裏找?
既然首批殘骸如一個襟翼;一個疑似飛機上舷窗或梯子的物件;還有一些未能確認是否來自這趟航班的礦泉水瓶、行李箱,都是在法屬留尼汪島被發現的,人們第一時間肯定會在島的附近海域大行搜索。
留尼汪島西距馬達加斯加650公裏,東北距毛裏求斯19公裏,再遠處,就是非洲大陸了;這兩處是其鄰近的大塊陸地,因為此外,四周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洋。人們也可能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去這兩地的岸邊看看。
較輕的殘骸,如以上所說的襟翼和塑料水瓶被沖刷上岸,並非絕無可能;而質量大、體積大的飛機主體則確有可能墜入4000到5000米深的海底,除了去岸邊“碰運氣”,水下搜索還需繼續。
今年早些時候,得出新的衛星分析數據後,澳方將MH370搜尋範圍縮小為在澳洲西海岸附近的6萬平方公裏海域,這是一片長650公裏寬93公裏的狹長地帶。不過,這一重點搜索區距發現疑似殘骸的留尼汪島有4000多公裏。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海洋學家若埃爾敘德爾指出,南印度洋洋流確有可能把MH370殘骸從澳大利亞附近海域帶到留尼汪島。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也透露,這與馬來西亞調查組此前獲得的漂流分析一致,即為從南印度洋至非洲的一條路徑。
根據洋流漂流說,目前主導搜尋的澳大利亞方面做出兩點表態:
一、最初制定的有關MH370航班殘骸漂流方向模型圖是錯誤的,誤導了搜索團隊,讓人們認為印尼蘇門答臘島海域才是最有可能出現殘骸的地點。去年11月,經精密計算和研究,更新了模型圖。
二、雖然初版模型圖有誤,但未影響海面搜索行動的進程。發現疑似殘骸的留尼汪島,與調查人員認為MH370在南印度洋“終結”的模型構建結論一致。
不過,專家們對於跟著洋流走就能反向定位客機可能失事地點的說法,不抱樂觀態度。在印度洋繼續劃定區域搜尋,仍有必要。
怎么找?
小到萬倍級的電子顯微鏡,大到天上飛的衛星、水裏行的“藍鰭金槍魚”自主水下航行器,人們動用了很多方式,來不間斷地找這架飛機。
人們最初根據與衛星的多次“握手”信息,發現了MH370失聯後仍在飛行、引擎在數小時內運轉正常的情況,並定位出客機可能飛往的“南北走廊”地帶。隨著調查持續,搜尋範圍變化至澳大利亞附近海域。澳“海盾”號曾用拖曳聲波定位儀、美國海軍“藍鰭金槍魚”航行器采用聲呐脈沖掃描,中國“竺可楨”號遠洋綜合調查測量船也曾進行深海探測作業。
依靠當今科技手段,如果線索充足,相信人們從碎片化的信息裏提煉出更多線索,並拼湊成一套體系,進而還原真相,也不是絕不可能完成的事。據稱,在留尼汪島被發現的行李箱殘片已被送往警察機構,進行DNA檢測。
拿7月29日那片“全球聞名”的襟側翼來說,專家們至少可以推敲出如下信息:
一、該殘骸被發現當天,就有消息指出根據外形、結構、塗料等,判斷這是一架波音777客機的襟側翼。其上所書編號“BB670”是零件號。
二、根據波音777型客機的服役記錄,目前除失蹤的MH370航班外,在南半球尚未有其他殘骸來源。
三、殘骸上的海洋生物寄生情況顯示,該殘骸已在水下很長時間。
四、襟副翼屬於夾層架構,其兩面的金屬片中存在大量空氣,因此能夠有足夠的浮力使其漂浮在海面上。
另一方面,搜尋MH370的任務正被承包給私人公司,承包商將負責集結船舶、船員以及技術設備。不過值得指出的是,這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推定客機機體沉入“原始海域”後,由於缺乏精確的海底地形、條件勘測數據,以及有效裝備數量有限,目前人們不得不在廣泛區域進行摸排作業。
找什么?
事實上,除了找機身,MH370上的兩個黑匣子的地位,也舉足輕重。可以說,不找到這兩個黑匣子並成功解析其中所含內容,MH370失蹤之謎將無法解開。
上世紀50年代以來,航空界一直在用黑匣子,它通常由“語音記錄器”、“數據記錄器”兩部分構成。人們將其設計成能經受爆炸解體、劇烈燃燒、入水浸泡等破壞的堅固體。但非常情況下,有的“語音記錄器”也會故障,通話缺失;有的“數據記錄器”因浸泡過久,部分數據無法恢複。
黑匣子能說啥?這兩個機載裝置對專業調查人員來說,至關重要。它們能記錄機艙聲音與飛機關鍵數據,能向調查員直接或間接展示一場空難發生前後的情況,推測出機上人員、飛機狀態的變化。
根據馬航公布的MH370調查中期報告,MH370未能及時更換飛行數據記錄儀水下信標電池。該電池有效期至2014年6月,事發時處在工作狀態。不過,當年飛機失聯後的一個月左右,據稱黑匣子電量已耗盡。
去年4月5日和8日,澳軍艦“海盾”號四次探測到疑似MH370黑匣子所發出的水下脈沖信號,但後來當局越發懷疑這些脈沖信號來自一臺人造設備。此後,再也沒有在搜索海域探測到疑似脈沖信號的消息了。
MH370黑匣子目前狀態難明,如果匣中基板、芯片等基礎部件受損,破解會遇到很大困難。
調查人員可能通過清洗、真空幹燥、數據下載、修複讀取等步驟來解讀黑匣子信息,如果順利,最短或需數周。
能得到的信息,目前來看實在有限。如何根據小片殘骸,推測客機主體所在地點?洋流會將它推向何方,還是沉入人們找不到的海溝?還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找到更多有用的實物?如何100%地確定找到的東西是不是MH370的?在廣袤的印度洋上找一架一年多前消失的飛機,接下來的搜索又面臨怎樣的挑戰?事件原因到底是什么?
謎題仍然重重待解。CNN將整個搜尋行動比作在一個黑漆漆的環境當中,站在高山上,想要看到山下的一個手提箱。縝密的劃定搜尋區域是有必要的,但有人認為,這次殘骸的發現似乎更多的是“運氣”成分,“上帝之手”,可能有它自己的安排。
人們沒有放棄。澳大利亞已宣布,即使找到更多殘片,也不會令有關方面改變原本的搜尋計劃。“大海撈針”還將繼續下去,直到謎底公諸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