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努力消除少數民族村寨火災隱患

text

新華社南寧6月7日電(記者李鵬

汪軍)隨著警報一聲鳴響,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冠洞村冠小屯的“消防員”從四面八方衝出來:打開消防器材室,換上消防衣,戴上消防帽,抬出消防泵和水管,迅速衝向“火警”現場。

這是當地消防演習中的一幕,而技術嫺熟的“消防員”其實是村民志願者。

長期以來,受地理、歷史和人文因素影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居民居住十分集中,村寨多為木質結構連片房屋,加上消防水源缺乏、無消防設施、無防火隔離帶,一旦發生火災,極易形成“火燒連營”的局面。而如今,三江侗族自治縣集中進行“水改、電改、灶改、寨改”防火措施,使百姓生活更加安心。

參與防火工作18年的楊斌對2004年12月發生在冠大屯的一場大火還心有餘悸。當時由於沒有足夠消防設備,星星之火很快就蔓延到成片木屋。村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房子、糧食全被燒燬,“很多村民一夜之間半輩子積蓄化為灰燼”。

而記者在整改後的冠洞村冠小屯發現,往日連片的房屋中間已經開闢消防通道,10米寬的防火道乾淨整潔,並實施了硬化。居民屋內也已看不到裸露的電線,取而代之的是被防火材料包裹得嚴嚴實實的電路。昔日的柴灶等也不見蹤影,水泥瓷磚做的灶臺看起來更加安全、整潔。

同時,村裏防火設備已實現“信息化”。村裏裝上了“火災預警報警系統”,系統的46個手動報警裝置分佈在村寨各個角落,一旦發生火情,村民可觸動“報警器”報警,系統會自動定位火災地點並啟動廣播功能幫助疏散群眾。

冠小屯的防火“四改”工程只是一個縮影。自2008年起,為根除少數民族村寨的火災隱患,廣西對全區少數民族村寨實施了以“水改、電改、灶改、寨改”為主要內容的村寨防火改造工程,至今共完成4市14個縣區1933個村寨的防火改造。

楊斌說,在沒有進行村寨消防改造之前,村裏消防工作主要靠“人海”戰術。一旦發生火災,就全村出動,每人手提兩個水桶,去河邊打水來滅火。由於消防設施不齊全,反應速度慢,很難在第一時間將火源控制住,“在防火改造以後,村裏再也沒有出現過火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