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宣傳漸趨“審美疲勞” 中國該怎么辦?(下)

新浪智庫

text

【亞太日報訊】從過去十幾年中國實施對外經濟合作的經驗看,如果不重視社會民意層面的“軟聯通”,經濟合作就難以持續,中國的海外經濟利益也難以得到保全。很大程度上,由于不重視贏得民心的“軟環境”建設,過于相信和依賴走上層路線,中國企業在緬甸、贊比亞等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如今,中國雖然與哈薩克斯坦政府就“一帶一路”建設達成很多共識和協議,但據稱居然有多達69%的哈薩克斯坦受訪民眾認為中國將對該國構成經濟上的威脅。

無疑,“一帶一路”建設迫切需要在總結以往對外經濟合作教訓的基礎上,探索保障國際經貿合作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避免重蹈覆轍。

如何做好“一帶一路”的政策傳播呢?

首先,不必單獨另行設立什么“一帶一路傳播工程”,正如“一帶一路研究院”之類機構顯得大而無當,這類工程也通常會造成機制疊床架屋、職能含混不清、資源低效使用的問題。“一帶一路”應發揮一種帶動性作用,促使既有資源得到盤活,帶動解決長期困擾中國外交政策對外傳播的難題,這顯然不能單純靠增加資金投入。

其次,要準確地理解“講好中國故事”,注重傳播內容和方式的針對性、差異性與融通性。“講好中國故事”不等于只講中國的“好故事”,也要善于講清楚中國的“難事”和“煩心事”,要注重講好“當代中國”、“海外中國”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聚焦經濟發展,還應突出社會矛盾化解、政治體制改革、國家治理優化、價值觀與時俱進等問題。此外,“講好中國故事”還要有國際比較的視野,對相關國家面臨的發展難題應更有“同情之了解”。比如,對于中亞國家而言,水資源管理和安全問題屬于“頭等大事”,“一帶一路”的政策傳播就可圍繞“水資源治理”做文章。

第三,要豐富政策傳播的人才庫,建立和完善傳播效果的動態評估體系。政策傳播需要貫穿“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過程,發揮前期偵測預警、中期跟蹤研判、后期反饋矯正的作用。要善于為各類技術、產業、文化等方面的專業人士搭建溝通平臺,并幫助他們了解“一帶一路”的政策大圖景,使政策傳播更加實實在在、精細精準。政策傳播的人才建設要滿足“建言獻策、倡議造勢、落實行動”的功能要求,特別是需要進一步發揮外國留學生、外國專家學者、海外華僑華人、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積極作用,構建立體化的傳播通道。

總而言之,“一帶一路”的政策傳播必須做到“重心下移”,要促進“撥動心弦”的民心相通,要千方百計地帶動社會力量、民間力量。要“言為心聲”,把“共商、共建、共享”落到實處,不要“以已度人”、“自我中心”。為促進政策傳播,中國政府、企業和其他機構需要切實提高自身與他國社會群體打交道的能力,中國外交也亟需“社會化”轉型,力爭實現國內和國外兩個“民間”的對接。毋庸置疑,傳播具有“雙向溝通、雙向影響”的根本屬性,在中國期待影響他者的同時,也需要做好準備,迎接中國自身政策理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重塑,“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的是一個“自信、自強、自省、自新”的中國。

(作者趙明昊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