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的他开了7家连锁店,专卖“学习空间”!

text

有人开失恋博物馆卖“悲惨经历”,有人办减压馆贩卖“开心”,有人专门扎入汽车行业卖“砍价服务”……近几年,在创业浪潮的助推下,不少年轻人另辟蹊径念起“生意经”,开创个人事业。搭乘共享经济的东风,还有人卖起“学习空间”!

山东“95后”小伙孙旭光的创业眼光独到,专门在高校周边卖静谧的学习空间、备考场所,已连续在济南开了7家连锁店,这种空间也被人们称为“共享自习室”。

看过热播韩剧《请回答1988》的人,想必都对剧中女主和伙伴们考试前上自习的读书室印象深刻,简单朴素的格子间,能屏蔽外界的干扰。孙旭光所办的自习室就是同款风格。

韩剧《请回答1988》。视频截图

“读高中时就发现,寒暑假学校不开放,没有一个能安静读书学习的地方。”孙旭光回忆说,当时他经常和朋友一块合租场所上自习,等到高中毕业后,联想到学弟学妹也会有这样的需求。在2014年,他和同学萌发了合伙创办自习室的想法,在老家菏泽率先尝试。

孙旭光介绍,起初在国内鲜有自习室成功运营的案例,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日韩有一定发展规模,便参考国外经验摸索。他和同学投入自习室的第一笔资金是两人在大学期间省吃俭用半年才攒下来,“寒暑假回老家租房,心里也忐忑,害怕投出去的钱回不来。为吸引学生,我们还在自习室当‘老师’,给他们解疑答惑。”

赵晓 摄

令孙旭光意外的是,首次“吃螃蟹”,他们不仅没有赔,还赚了学费。上大学期间,他也愈发认识到“共享自习室”的重要性。“每到期末考试,学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的座位就很紧张,要早起占座。”

杨飞 摄

本科毕业后,孙旭光也走过考研之路,但没有成功,创业的种子随后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赶上共享经济方兴未艾,他和同学在之前积累的办自习室经验的基础上,又到上海、广州等南方城市观摩调查,决定自主创业,开办“共享自习室”。

杨飞 摄

“我们还年轻,经得起风浪,即使失败了,也可以再重新考研、找工作。如果成功了,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也很好。”孙旭光说,正式步入社会后也意识到,很多事情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简单,大学时的眼界有限,看问题比较理想化,真正实践后才从虚无缥缈的想象中走出,接触到客观实际。

赵晓 摄

孙旭光称,在济南创办的第一家“共享自习室”,刚开业时足足有半个月空置期,每天守着空荡荡的桌椅,一筹未展。“我们后知后觉地意识到,问题在于宣传不到位,之后转变思路,印发传单在校园分发,到微信群里发小广告,广而告之,生意有了起色。”

赵晓 摄

创业初期,孙旭光还一直瞒着家人,瞒到瞒不住时,也遭遇他们的不理解、不支持。“父母希望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当时认为创业不太靠谱。”孙旭光说,他顶着压力,和同学一起坚持做了下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家人已经逐渐认可和接受,有时还为他感到骄傲。

赵晓 摄

孙旭光的合伙人马旭东,也是“95后”,和他在日常工作中各有分工,主要负责自习室的前期装修、灯光照明设计、设备应用维护等技术工作。马旭东告诉记者,起初创办的自习室比较简陋,规模小,只有几张桌椅。“新建的‘共享自习室’划分了背诵区、自习区、茶水区等不同功能区,还提供茶饮、打印、微波炉热饭、快递收发等服务。”

杨飞 摄

目前,二人共同创办的助力k书馆共享自习室,已在济南有7家连锁店,并在去年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分布在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周边的自习室,有近1000个座位满足学生、上班族前来啃书学习、备战各类考试的需求。

赵晓 摄

但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自习室的资金链一度吃紧,原本计划2月开业的新店,一直拖到4月才迎客,关门期间,没有任何营收,每个月单是房租支出就要七八万,孙旭光甚至绝望得想过放弃,硬是咬着牙,用东拼西凑的钱坚持了下来。

赵晓 摄

直到4月,终于盼来“春天”,自习室开门营业,陆续有学生、上班族过来学习,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孙旭光说,也是因为疫情原因,不少高校延迟开学,学生没有读书备考的地方,就会选择到自习室复习。“我们现在把入座率控制在50%左右,循序渐进地放开。”

杨飞 摄

“这里的学习环境很安静,和很多准备考研的同学在同一个地方学习,也更有冲劲。”正在自习室啃书的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大三学生柴嘉璇在受访时说,由于学校还没开学,自己在家读书容易分散注意力、效率低,就找到“共享自习室”,每天在这专注复习10多个小时。

除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外,下一步,孙旭光还把目光锁定上班族,计划在写字楼附近开分店,服务高端人群,并将触角延伸到更多城市。“随着公共学习空间资源的日益紧张,作为新兴事物,‘共享自习室’风头正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定位将逐渐精细化,行业也会慢慢走向规范化。”

作者:赵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