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接連三日提示風險:房地產信託的後遺症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 李哲】連續三日,保監會對保險公司的“風險提示引發外界密切關注。而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疲軟,圍繞著保險公司信託違約風險的擔憂也不斷放大。

10月16日,保監會發佈通知稱,將展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號: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要求與評估(徵求意見稿第三稿)》意見和開展第二輪自評測試。通知稱,請各保險公司按照徵求意見稿第三稿的要求,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評估表》中的每個評估專案進行認真分析、客觀評價,並注明評分依據。

保監會:全行業首次現金流壓力測試和監測指標定量

通知指出,《徵求意見稿》在整合保監會現有相關監管制度的基礎上,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管理提出監管要求,建立了對償付能力控制風險的評估機制,明確了計量方法。

保監會將從制度健全性和遵循有效性兩方面,每年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進行一次監管評估,具體包括償付能力風險管理的基礎和環境、目標與工具、保險風險管理能力、市場風險管理能力、信用風險管理能力、操作風險管理能力、戰略風險管理能力、聲譽風險管理能力、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識別和計量公司的償付能力控制風險。

保險公司將於10月27日將自評結果送往保監會,同時,保監會將根據自評測試結果和各方回饋意見對《徵求意見稿》進行修訂完善,並計畫於今年年底前正式發佈。

對保監會而言,這一次的保險公司償二代流動性風險監管規則定量測試可謂“重中之重。前一天15日,保監會稱,這將是全行業開展首次現金流壓力測試和監測指標定量測試。

保監會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流動性風險的危害性和嚴峻性得到更加廣泛和深刻的認識。由於流動性風險無法通過計提資本要求的辦法來進行監管和防範,因此對這一風險的管理和監測,是償二代第二支柱定性監管要求的重要內容。

實際上,關於展開償付風險測試,很大程度上與保監會近日對保險公司信託違約風險的擔憂有著密切關係。10月14日,保監會發佈通報稱,保險資金投資信託存在著五個主要問題。

五大風險:房地產投資達三成

一、投資規模增速快。2014年以來,保險資金信託投資快速增長,前兩個季度的季度增長率分別為41.3%、37.7%。部分公司投資增長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準,如太平洋人壽、太平養老、都邦財險、太平人壽、工銀安盛、華夏人壽,二季度末投資餘額與上年末相比,增長率均超過400%。

二、投資集中度較高。基礎資產集中,近51%的信託投資集中於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等不動產領域,其中,合眾人壽、國華人壽、百年人壽、信泰人壽、永安財險、前海人壽、紫金財險、正德人壽等公司相關投資占其信託投資的比例均在90%以上,泰康人壽、太平人壽、建信人壽、陽光人壽、長城人壽等公司相關投資占比在80%-90%,生命人壽、中華聯合財險、安誠財險、工銀安盛、利安人壽等公司相關投資占比在60%-80%。

三、關聯交易存在風險。檢查發現,部分公司關聯交易潛在一定風險:一是關聯交易金額占其信託投資比例較高,如幸福人壽、建信人壽、合眾人壽、利安人壽,占比分別達到94%、78%、64%、60%;二是保險機構與融資人為同一控股股東控制的關聯方,部分機構還與信託公司、信用增級方等主體具有關聯關係,保險機構通過投資信託產品給融資人借款,用於融資人房地產投資、滿足流動性需求、受讓融資人持有的債權等用途,如合眾資產、利安人壽、中華聯合財險。

四、基礎資產不明確。部分信託投資合同投資標的不明晰。檢查發現,在人保壽險投資的《中誠信託-理財貳號單一資金信託計畫》中,中誠信託以有限合夥人的身份出資分別成立多個有限合夥企業,涉及金額160餘億元,但其《有限合夥協定》中未明確具體投資標的。

五、信用評級機制不完善。部分信託產品只具有預評級。如國華人壽投資的部分信託產品,只具有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出具的預評級報告,沒有正式評級。另外,部分中小保險機構內部信用風險評估能力較弱,內部信用評級品質有待提高。建信人壽、利安人壽等公司信用評估專業人員較少。其次,部分公司在未取得信託產品外部信用評級的情況下就完成投資決策,如百年人壽的部分投資是由投資決策小組完成投資決策程式後,外部信用評級機構才出具信用評級報告。

截至今年2季度末,78家保險公司(集團)共投資信託計畫739筆,涉及32家信託公司,累計投資餘額2805億元,占當季度末保險行業總資產的2.99%,較1季度末增加768億元,增長37.7%,較上年末增加1363億元,增長94.5%。其中,房地產投資929億元,占比33.1%;工商企業(含流動性貸款)902億元,占比32.2%;基礎設施投資492億元,占比17.5%。

事實上,今年以來,關於信託“違約的消息不斷傳出,先後有超日債、中誠信託、中航信託等事件,而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不斷下滑,關於信託違約的整體上升態勢也開始在市場上逐漸蔓延。此時此刻,保監會連續的風險提示與風險測試,也足見其擔憂之情。

房地產信託與 剛性兌付

一位不願具名的深圳信託業人士告訴《亞太日報》,今年以來,確實信託業的風險是在不斷上升,尤其是涉及房地產信託。“早兩年房地產信託的融資成本很高,且基本上都是一年期至兩三年為主,年息當時普遍在15%-20%左右,這就要求開發商的項目利潤也要這麼高,而隨著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成交量以及價格的下滑,部分房地產信託就面臨一定的違約風險。

中國銀行總行中小企業部分析師薛洪言也向《亞太日報》表示,險資信託存在一定風險,但整體可控。他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仍處於下行態勢,房地產類信託產品也必然受影響。不過,有相當量首套房和改善性住房等剛需的存在,使得房地產市場崩盤的可能性極小,因而,房地產類信託在整體上不會有大的問題。不過,具體到個別區域,不排除會出現嚴重問題。

彭博亞太首席經濟學家歐樂鷹表示認同。他向《亞太日報》稱,毫無疑問,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不斷下滑,信託違約的數量將持續上升,但整體上是可控的,畢竟中央也不允許房地產下滑過快。

前面深圳信託業人士具體指出,一般來說,按照房地產信託的融資要求,房地產項目一般都是按50%來進行抵押的,也就是說,開發商借1億元,需要用2億元的專案價值來抵押,在兌付前三個月,信託公司就會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如果確認不能兌付,會把房地產專案的股權拿到拍賣市場上出售,一般也都能以70%-80%出讓。

“所以這種低風險模式,在前兩年非常流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信託公司前赴後繼地加大房地產投資,那時候的利潤太高了。不過,雖然目前市場不好,但整體的風險依然是可控的。他說。

雖然整體信託違約的風險依然可控,但信託的“剛性兌付問題也一直備受詬病。

在薛洪言看來,剛性兌付的存在是社會融資成本降不下來的根本性原因之一,所以打破剛性兌付是大趨勢,實際上現在也正在做。打破剛性兌付,難在培育投資者風險意識,投資者若不認可,不保兌的產品賣不出去,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成了空話。所以,打破剛性兌付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兩個風險案件的事情,只能是隨著無法兌付的案例的逐步增多,才能慢慢扭轉投資者的風險觀念。

歐樂鷹也認為,打破剛性兌付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