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英國定於7日舉行被視為“二戰以來最難預測”的大選,目前各黨派已進入選前最後衝刺階段。
觀察人士認為,此次選舉呈現出英國政治碎片化、選民右傾化、外交退縮化、決策自主化等鮮明特徵,不僅有可能進一步改寫英國傳統政治格局,甚至可能影響英國的國際地位與戰略走向。
政治碎片化
過去數百年間,英國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兩黨政治。但近年來,英國政壇出現大黨漸衰、小黨崛起、選票分散、議程破碎等特點,政治碎片化在今年的大選中尤其明顯。
二戰結束以來,在大多數情況下,保守黨和工黨總有一個能在大選中贏得半數以上議席,兩黨輪流執政是英國政壇常態。
但最近幾年,英國獨立黨、蘇格蘭民族黨等小黨的崛起改變了傳統的政治格局,使保守黨和工黨面臨“腹背受敵”的局面,以往的“兩軍對壘”現已演變為“群雄混戰”。
過去一個月的主流民調顯示,兩大黨的支持率維持在30%至36%之間,未能過半。
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羅賓·尼布利特認為,這種趨勢將持續下去,“英國在未來15至20年內不大可能重新回歸兩黨政治”。
選民右傾化
英國政治碎片化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大批選民“右傾化”。這集中體現為右翼政黨英國獨立黨的迅速崛起。
英國獨立黨成立於1993年,以反歐盟、反移民為特徵,堅決反對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進程,主張英國應儘早退出歐盟,嚴格限制移民人數,重新收回對英國邊境的“控制權”。
儘管成立只有20餘年,但該黨已成為英國過去數十年來成長最迅速的全國性政黨,同時也是首個不依賴傳統政治精英階層、支持率卻超過10%的全國性政黨。
英國諾丁漢大學副教授馬修·古德溫認為,英國獨立黨的主要支持者是英國本地白人,以藍領階層和中老年男性為主,這些選民大多缺少適應當今時代所需的教育背景和技能,歐洲一體化和外來移民對這一群體的生存處境衝擊最嚴重。
在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英國獨立黨贏得英國73個歐洲議會席位中的24席,超過保守黨和工黨成為最大贏家。同年,該黨成功吸引兩名保守黨議員“叛變”加盟,聲勢看漲。
觀察家指出,英國獨立黨的迅速壯大反映了選民對傳統政治精英的不滿,這些人希望英國在全球化過程中放慢腳步,回歸傳統。
外交退縮化
在經歷政治碎片化的同時,英國在國際事務中逐漸走向自我封閉。分析人士認為,英國當前正在離開國際舞臺的中心位置,多重因素導致其對外戰略進入收縮狀態。
尼布利特說,與以往大選相比,今年大選的議題更加偏重國內事務,外交和國際事務在競選中處於相對次要的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英國人當前正經歷多重“身份危機”,對於英國該不該退出歐盟、蘇格蘭該不該選擇獨立等問題長期爭執不休,內耗嚴重,無暇顧及其他。而英國的“脫歐”傾向,也使它在歐盟內的話語權降低,地位趨於邊緣化。
二是英國在參與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後,國內厭戰情緒高漲,選民不願看到政府過多插手國際事務。
三是英國經濟復蘇仍面臨壓力,高額赤字和財政緊縮都迫使英國優先發展本國經濟,對國際事務心有餘而力不足。
尼布利特認為,英國的外交收縮與其政治碎片化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在多黨並存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中,政府想要干預海外事務變得更加困難,因為很多小黨不願在外交領域“冒險”來耗費其有限的政治資源。
決策自主化
分析人士指出,英國以往在外交上慣於追隨美國,重視所謂英美“特殊關係”,但隨著英國政情變化和美國戰略東移,英國正試圖超越以歐美為中心的外交方向,轉而遊走於傳統盟友和新興經濟體之間,尋找更有利的生存空間。
尼布利特認為,在外交領域,英國已不再主動追隨美國。過去5年中,保守黨領導的聯合政府嘗試適度走出英美“特殊關係”,跳出傳統的“歐洲-大西洋”外交框架,重視與中國、印度、南非、海灣國家等新興經濟體的自主交往。而工黨領袖米利班德4月底在闡述該黨的外交主張時,幾乎沒有專門涉及美國的內容。
“從英國決定加入亞投行,到在聯合國安理會針對以色列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等問題上所採取的立場,都能看出英國和美國拉開了一些距離,”尼布利特說。
觀察家認為,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一方面,美國戰略重心東移,關注重點由歐洲轉向亞洲;另一方面,隨著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變化,英國也在適應新的現實,強調更加關注軟實力、全球治理與發展,注重巧妙利用新興經濟體的繁榮惠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