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觀察 | 特朗普來了 美國往何處?

亞太日報

text

文|亞太日報記者徐劍梅華盛頓報導

美東時間1月20日正午,唐納德•特朗普宣誓就職美國第45任總統,發表以“唯有美國第一”為主旨、以保護主義為主基調的就職演講。白宮網站隨即“改朝換代”,發佈特朗普政府針對內政外交各種“頭號問題”的“美國第一”政策。特朗普當天發佈總統令,把1月20日定為“愛國日”。

歡呼和抗議中、分裂和疑慮中,美國迎來了特朗普時代,美國的歷史鐘擺不僅大幅回擺,而且有脫離戰後七十年軌道的勢頭。美國內政外交變數陡增,給世界帶來衝擊。

“唯有美國第一”

演講中,特朗普塑造了多種“對立”關係。他首先嚴詞抨擊華盛頓政治精英肥了自己,瘦了民眾,把自己和“華盛頓政治圈內人”分開,把普通民眾與建制派和精英階層分開,這是第一層對立--美國內部的對立。

隨後,特朗普以排比句式描繪慘澹凋敝的美國經濟和社會圖景,聲稱過往美國政府政策瘦了美國,肥了世界,由此刻畫第二層對立--美國和他國的對立。他不顧實際情況地指責說:幾十年來,美國以本國工業為代價,富了外國工業;以本國軍隊損耗為代價,補貼了他國軍隊;保衛其他國家邊防,卻沒有保護本國邊境;在海外花費數以萬億計美元,本國基礎設施卻年久失修;工廠關閉或遷離美國,把成千上萬美國工人拋到腦後;美國中產階級的財富被剝奪並在全世界再分配;“我們已經使得其他國家富裕,與此同時,我們國家的財富、力量和自信卻在地平線上煙消雲散。”

解決方案是什麼?特朗普宣稱,從今往後,“唯有美國第一”,“保護將引領(美國)走向偉大繁榮和力量”。他的政府將遵循“買美國貨”和“雇美國人”準則,在貿易、稅收、移民、外交等各領域厲行保護政策,重建基礎設施,減少社會福利,保護美國工作,加強國家認同,“美國將要重新開始贏”。他最後強調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自己的競選口號--“讓美國重新強大”,結束了這篇立即在美國社會引發爭議的演講。

特朗普在就職演講中,儘管也號召美國團結,表示要效忠所有美國人,但“排外+民粹”的濃烈基調較競選期間有過之而無不及。演講隻字未提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國際合作必要性,也隻字未提美國的國際義務和國際責任。他聲稱,不尋求把美國生活方式強加於人,而是“期望自己發光發亮成為榜樣”。

自稱持溫和世界觀的《大西洋月刊》網站20日一早發佈評論說,從競選到政權過渡,特朗普一以貫之的路線是:分裂和征服。右翼福克斯網站則載文說,特朗普演講雖然“民粹主題濃重”,但尋求“新的願景”,呼喚“新的國家驕傲”,“把愛國主義作為國家分裂的解藥”,勾勒出與其前任“截然不同的議程”。   

外交方向顯現

從特朗普贏得大選勝利以來的相關表態看,他上臺後外交佈局大方向已漸顯現:重啟美俄關係,親睦以色列,改善美埃關係,改造北約,提升英美特殊關係,冷淡歐盟,聯合俄羅斯打擊“伊斯蘭國”,聯合以色列遏制伊朗,把“激進伊斯蘭”等同於恐怖主義並作為反恐重點。在20日就職演講中,他以總統身份正式提出,要“聯合文明世界對抗激進伊斯蘭恐怖主義,將後者從地球表面徹底清除”。

就職日前夕,特朗普還接受以色列媒體專訪,表示他關於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的說法不是大嘴說說,而是鄭重其事。此間觀察家認為,中東大變局以來,巴以問題被邊緣化,阿拉伯世界內部四分五裂。如果美國貿然將駐以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放棄巴以“兩國方案”,長期停滯不前的巴以和平進程勢將脫軌,為中東火藥桶製造出新的導火索。巴以問題上的“單邊激進”,難以避免會消耗美國打擊“伊斯蘭國”的資源和精力,兩個目標之間存在矛盾,尚看不出特朗普考慮如何解決。

需要指出的是,特朗普從未表示美國應當放棄全球領導地位,回歸西半球獨善其身;也從未表示美國應當自斷膀臂,削弱其與歐洲日韓的盟友關係。在就職演講中,特朗普明確表示,美國“將鞏固舊盟友,結交新盟友”。在競選和政權過渡期間,他主張全面加強美國軍備,邏輯上這意味著全面加強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存在;主張鼓勵或施壓美國的盟國增加軍費預算、強化自身軍力,邏輯上可能導致地區軍備競賽加劇。

此間觀察家認為,二戰以來的國際秩序,即西方人所說的自由主義世界秩序,美國是主導者。時至今日,這一秩序早已百孔千瘡,但西方世界抱著“縫縫補補又一年”的態度,維持了一年又一年。很難想像,美國現在會主動放棄由自己主導的國際秩序,另起爐灶。與其說特朗普要的是孤立主義,毋寧說他要的是確保美國在新世紀全球化浪潮中佔據更大的利益蛋糕和新的制高點。

但全球化發展到今天,早已不可逆轉。國與國之間深度依存,沒有簡單的輸贏,而只有共輸或共贏。正如最新一期《經濟學家》所警告:“如果‘特朗普經濟學’的貿易保護計畫被堅持推行,其後果也許會是代價高昂的失敗。”

內政多重挑戰

特朗普挑選的執政團隊,特點十分鮮明:安全領域,強硬鷹派;經濟領域,超級富豪;內政領域:反奧(巴馬)鐵杆。普遍認為,如果都能通過國會聽證,這將是一屆傾向強硬路線、富於貿易戰經驗、能源和鋼鐵等行業利益集團背景突出、對前任政府政策具有強烈逆反情結的“白、富、男”政府。

但是,特朗普的執政團隊能否全力配合落實其政策,尚需觀望。國會聽證會上,特朗普提名的內閣人選在許多重要問題上的表態與他明顯不同,如20日獲得正式任命的新防長馬蒂斯就力挺北約、猛批俄羅斯。此外,多名部長人選缺乏經驗,對所領導部門缺乏瞭解,一些部長能否通過國會聽證任命也尚屬未知。另據美媒報導,迄今為止,美國各政府部門大量中高層重要崗位仍然空缺,特朗普甚至不得不留任了逾50名奧巴馬政府的高級公務員。許多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政府的行政效率可能不會如他預期。

至於特朗普直接任命的白宮團隊,與前幾任相比陣容明顯擴大,新增了首席戰略專家(班農)、總統國土安全事務助理(博塞特)總統高級顧問(女婿庫斯納)等不少職位,但也導致白宮職權出現多種平行交叉關係,為白宮西翼的運作和協調增添了更多複雜性。

大選勝利後,特朗普與國會山共和黨領導層迅速握手言和,雙方儼然進入“蜜月期”。共和黨不僅掌控國會參眾兩院,且全美50個州中,33州的州長是共和黨;32個州的州議會共和黨佔據多數席位。共和黨在國會和州層面的雄厚優勢,對特朗普執政構成重大利好。

但是,國會山共和黨人對特朗普支持力度究竟會有多大多長久?也要打個問號。總體來看,就特朗普對美國大選被“黑”風波、個人商業利益和裙帶關係等處理方式,共和黨國會議員一改競選期間態度,不再發聲批評,但沉默者多,公開支持和辯護者少。而在廢除和替代奧巴馬醫改問題上,眾議長保羅•里安等多位共和黨議員的表態與特朗普已拉開一定距離。

客觀上,不管誰上臺,華盛頓“紙牌屋”從未風平浪靜。作為新任總統,如何落實競選期間承諾的百日執政計畫,如何協調白宮與國會的關係,如何應對激烈的兩黨爭鬥和關於他個人利益衝突與裙帶關係的爭議,都將牽扯和消耗特朗普巨大精力。廢除和替代被稱為“奧巴馬醫改”的《平價醫療法案》,預期尤將成為新一輪黨爭的焦點。  

仍需穩固地位

去年底,《時代》週刊將特朗普評為2016年度世界風雲人物時,冠之以“美利堅分裂國總統”的稱號。特朗普就職之際,慶祝與抗議再度撕裂美國,抗議者的核心口號與大選結果剛出爐時一樣--“不是我的總統”。

按美國選舉制度,從大選投票結束到總統宣誓就職,足有兩個多月“冷靜期”,加上執政頭一百天,往往是新當選總統有效彌補競選中受損形象、享受最高民意支持率的時候。但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雖然比競選期間有所上升,仍顯著低於以往勝選總統。多家民調機構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特朗普的民意不支持率顯著高出支持率,是近幾十年來民望最低的新當選總統。

就職日前夕,特朗普發推特說,並非他導致了美國分裂,而是美國本來就已經分裂。這話有道理但也不儘然。客觀上,特朗普借助美國的分裂贏得了選舉,但他的競選方式,也助推了美國的分裂。“不是我的總統”口號反復響起,逾半數甚至高達六成的不支持率,意味著與歷任總統相比,特朗普面臨一項獨屬於他的挑戰:穩固執政地位,消彌“執政合法性”爭議。

實際上,外國政府被主要情報機構共同指稱成功“黑”了美國大選,這在美國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但從民調來看,多數民眾並不認為這影響了美國大選投票結果。除非出現新的可證實的致命性曝料,“駭客門”難以構成對特朗普執政合法性的真正威脅,問題關鍵還在於特朗普是否繼續挑戰“政治正確性”,能否避免利益衝突醜聞,落實“普惠美國”的政策。

可以肯定,在未來一段時間裡,不僅美國大選被“黑”風波尚未了結,針對特朗普身為總統可能涉及的商業利益衝突、裙帶政治安排,以及他堅拒公開的納稅單,美國媒體將持續追究,從民調結果看,多數美國民眾也贊成追究,這些都是特朗普執政道路上的“地雷”。不乏專家認為,儘管特朗普已入主白宮,其執政合法性爭議仍可能掀起波瀾。 

這個世界,變化是必然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希拉蕊的失敗,歸根到底是因為提不出變革的切實願景。而特朗普的成功,不管人們喜歡還是討厭,都意味著美國一定會發生新的變化。美國這艘大船的航向正在發生變化,但特朗普能夠推進到哪一步,妥協到哪一步,仍需時間和耐心觀察。

作者簡介:

作者徐劍梅,新華社高級記者、十佳編輯,曾常駐奈洛比和倫敦,現駐華盛頓。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國際問題專家及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研究和報導,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

(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