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的政治正确与左右互搏

亚太日报

text

作者:董铭

奥斯卡作为好莱坞的神庙,美国的意识形态的阵地,从不避讳自己的政治化倾向,前些年为了怼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就曾把最佳外语片奖授予了伊朗影片《推销员》,今年也不例外,第一个冷门就把“最佳纪录长片奖”授予了《伊卡洛斯》,一部揭露俄罗斯体坛丑闻的“内幕真相”,而非大热的法国电影《脸庞,村庄》。

该片之前并不被看好,但眼见红色海报上的普京头像,联想俄罗斯代表团刚刚在平昌冬奥会上的遭遇,就会明白美国人此举的言外之意。无论俄罗斯运动员是否真的集体服用禁药,至少电影中有充分的戏剧情节和人物,好莱坞和奥斯卡就是这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强化了政治性的解读,用更直观、有效的方式影响着舆论。

说到底,奥斯卡还是美国人的奥斯卡,不是全世界的奥运会,他所宣扬的是美国人的意识形态,推广的是美式文化和价值观。

好莱坞本就是自由主义的大本营,电影则是社会现实的投影,奥斯卡作为每年一次的表彰大会,当然会推动和引领潮流,尤其是“政治正确”的红线,越来越成为创作热点和增长点。

本届奥斯卡另一大冷门,就是恐怖片《逃出绝命镇》从大热门《三块广告牌》手中“抢走”了最佳原创剧本奖。在熟悉美国当代社会构成的人眼中,这部植根于种族肤色和历史根源的电影,不仅必须获得提名(如最重要的最佳影片,导演和影帝),而且最好能分得奖项,非如此不能安抚举起枪杆的非裔兄弟。

同理,把最佳动画长片奖发给《寻梦环游记》,奥斯卡也算是站在左翼立场发声——你特朗普不是要建边境墙吗,我就让大家看看墨西哥人有多么善良,生死两界都挡不住他们团圆,何况是水泥墙。

换句话说,如今的奥斯卡是在强调电影本身的社会价值,把其重要性放在了艺术价值之前来考量。去年获得最佳影片的《月光男孩》,就是这种倾向的最显著体现,其集合的“同性+种族”这两大政治热点,已然被美国主流价值观所接纳、肯定,今年又被拆成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和《逃出绝命镇》两片,各自都获得了一座小金人。

如果说上世纪的奥斯卡还只是少量触及“印第安,非裔,反战,女权”等政治话题,偶尔褒奖《杀死一只知更鸟》、《末路狂花》等艺术主题俱佳的作品的话,那新千年之后则是全面地拥抱了这些题材。造成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非裔地位的提高(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也有911事件对美国人精神支柱的冲击,而且就算是学院评委内部,左右倾向也是摇摆不定的,所以才会出现2009年《拆弹部队》击败《阿凡达》的一幕。

最后再来看看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水形物语》,虽然内核是“人鱼之恋”的古老童话,但也“蹭热点”地装饰上了不少热门政治元素:残疾人士、非裔女性、同性恋……这些弱势群体在美国1960年代的时代背景下,对抗着象征国家权力的军方首脑。

影片中倾向明显的政治立场,不禁让人想到前两年奥斯卡深陷的“太白风波”,少数族裔在用这种方式怒怼“老白男”,奖项只不过是个开始,广大不甘压迫的女性、非裔,墨西哥人还要举起拳头,夺取更多的权利。

 

(来源:观影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