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365天,24小時,1440分。每時每刻,都有故事發生,留下數字印記。即將過去的2016年正是被這一連串數字串起,承上啟下。枯燥數字背後,是理性,是真相,更是趨勢。解讀數字,可知以往,或可窺未來。
——1712萬
這是英國“脫歐”公投中反對本國繼續留在歐盟的人數。6月24日舉行的公投收到3300萬英國民眾投票,51.89%的人支持英國“脫歐”。
公投至今已半年,“脫歐路線圖”卻仍“雲裏霧裏”。有關“脫歐”的談判完全沒有前例可循,巨大不確定性籠罩整個歐洲。
明年將是英國“脫歐”進程的重要節點,英國政府將在明年3月底前啟動“脫歐”談判,如何理順英國與歐盟的關係將是重中之重。歐盟方面表示,已經做好展開談判準備,英國“走好不送”。
英國最高法院當日開庭審理“脫歐”程序案
“黑天鵝”已展開翅膀,英國“脫歐”對歐洲一體化帶來的衝擊影響深遠。面對仍在持續的難民危機,面對依然疲軟乏力的歐洲經濟,面對“疑歐”“脫歐”及各種極端思潮氾濫,歐盟如何保持凝聚力繼續前行?歐洲一體化進程“擱淺”將對全球多極化格局產生什麼影響?英國、歐洲,乃至全世界仍在關注。
——12
難民!還是難民!今年以來,仍有超過38萬難民來到歐洲,超過4800人在地中海死亡或失蹤。最後一根“稻草”的重壓之下,歐洲民粹政黨和極右翼政黨紛紛崛起。
據英國廣播公司統計,12個歐洲國家的極右翼政黨影響力急劇擴大,這些宣揚排外、“疑歐”和民粹主義的勢力已由點到面,漸成氣候。
難民跨越地中海來到歐洲
包括奧地利自由黨、法國國民陣線、德國選擇黨、義大利五星運動黨、荷蘭自由黨、英國獨立黨等在內的極右翼政黨在本國民調中勢頭兇猛,已對傳統主流政黨造成不小壓力。
當極右翼勢力遇到歐洲大選年會發生什麼?2017年,德國、法國、荷蘭等國的選舉結果或將揭示歐洲政治生態的重大變化。
——304和227
與歐洲民粹思潮興起交相呼應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國迎來了具有反全球化傾向的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11月8日舉行的大選中,特朗普最終贏得304張選舉人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裏贏得227張選舉人票。
表面看,選舉結果十分明朗。但實際上,希拉裏贏得的選民票數比特朗普多了280多萬張。反差背後,是選民的迷茫和美國的分裂。
這是在美國紐約拍攝的特朗普在競選活動上的資料照片
本次總統選舉被美國媒體稱為迄今“最醜陋、最分裂”的一次大選:人身攻擊、緋聞和謊言滿天飛;“黨派極化”“政治分裂”“種族緊張”等一系列嚴峻現實更成為全球持續熱議的話題。
明年1月20日,特朗普將正式就任美國總統。然而民調顯示,多數選民對新當選總統能否將國家重新團結起來疑慮重重。
極化走勢未停,離心力仍在加劇。最能概括美國現狀的一句話恐怕就是:“選出了總統,卻沒找到答案。”
——40%和70%
對美國新總統來說,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很可能是敘利亞局勢。持續5年多的內戰,在敘利亞政府軍收復北方重鎮阿勒頗之後,會走向何方?
12月22日,在敘利亞北部城市阿勒頗,民眾上街慶祝敘政府軍收復該市。
從當前形勢看,政府軍佔據上風,控制了大約40%的國土和約70%至80%的人口。阿勒頗戰事結束更被看作敘利亞戰場的重要轉折:5座重要城市——大馬士革、拉塔基亞、霍姆斯、哈馬和阿勒頗已全部處於政府掌控。
然而,阿勒頗西面是反政府武裝控制區,東面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控制區,被兩面夾擊的政府軍如何守住阿勒頗並繼續向其他地區推進仍是問題。相當數量武裝人員集結在那些尚未被收復的地區,這對政府軍來講是“硬仗”。
戰事背後,更是大國之間的角力與博弈。戰在敘利亞,戰也不在敘利亞。隨著特朗普正式就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很可能進一步調整對敘政策。實現敘利亞的穩定與和平,恐怕依然是一個艱巨挑戰。
——69
除了戰爭,疾病也是影響人類壽命的一大重要原因。今年以來,寨卡病毒開始在全球肆虐,69個國家和地區曾報告出現寨卡病毒傳播,其中28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與寨卡病毒相關的小頭症及其他神經系統病變。
幸運的是,世界衛生組織11月18日在日內瓦總部宣佈,寨卡病毒及其引發的神經系統病變已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世衛組織將以長期應對機制來對抗這種病毒。
2016年10月越南發現一例嬰兒感染寨卡病毒致小頭畸形疑似病例
寨卡病毒的傳播與埃及伊蚊有關。世界衛生組織警告稱,所有埃及伊蚊流行的國家都面臨病毒本地傳播的風險。但是,關於寨卡病毒本身及其引發的其他後果仍需要進一步科學研究來證實。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為有效實施寨卡戰略應對計畫,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需要1.125億美元資金。如此看來,2017年人類還將繼續團結一心抗擊寨卡病毒。
——2攝氏度和1.5攝氏度
國際社會團結一心的話能有多大力量?11月4日,由近200個國家共同努力達成的全球氣候協議《巴黎協定》正式生效,為2020年後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指明了方向和目標。
按照這一里程碑式的協定,各方將共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威脅,以實現將全球氣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
馬拉喀什氣候大會達成《巴黎協定》程序安排
不過,《巴黎協定》的具體執行細節仍有待制定,或將面臨“生效在先,執行細節完成在後”的情況。協定的真正落實,還需要各方繼續釋放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政治意願以及轉變自身經濟發展方式的智慧和勇氣。
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決心已下,關鍵在於行動。
——6.5%和3.4%
展望2017年,全球經濟很可能仍在低迷中掙扎,並存有諸多不確定性。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如能平穩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對全世界來說都會是一個好消息。
2016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為6.7%,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好的經濟增速之一。明年,中國將迎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之年。多位專家預測,中國經濟增長目標或將從6.5-7%的區間下調至6.5%,以騰挪出更多空間來防控風險和推進改革。
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4日發佈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4%。兩相對比,中國如能實現6.5%的增長,本身就將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重要貢獻。
10月4日,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部,IMF首席經濟學家莫裏斯·奧布斯特費爾德(左二)出席記者會。
12月16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一次將明年的中國經濟工作總基調定位為“穩中求進”,且把這一總基調提升到治國理政的新高度。不難預測的是,經濟保持平穩發展之下,未來中國仍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