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 月入兩萬的露宿街頭者

未知

text

在去年8月一夜之間,點算到全港有超過1400名無家可歸人士。

亞太日報綜合報導,香港城市大學聯同社會團體進行的全港無家人口統計行動2013年調查結果顯示,在去年8月一夜之間,點算到全港有超過1400名無家可歸人士,比社會福利署同期數字高一倍,有人甚至月入兩萬港幣也只能露宿街頭。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香港城市大學城青優權計劃連同救世軍、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及聖雅各福群會在2013年8月21日晚上,動員了300名義工,組成超過50個分隊,到全港180個地點通宵點算露宿者人數。

成果報告中指,這個點算計畫是借鑒紐約的無家者人口統計,也是全港第一次社區機構與學界的合作。

城青優權計畫的督導主任程詠樂表示,計劃在全港18區、180個地點,統計到有1414名無家者,近千名露宿街頭或24小時營業餐廳,主要集中在深水埗及油尖旺區,另有400多名居住在社會福利署轄下的臨時收容中心或市區單身人士宿舍。

調查發現,1414名無家者多數為男性,最年長有90歲,最年輕僅21歲,平均年齡為55歲。露宿期有人長達36年。

受訪者中,近一半人沒有領取綜援,超過四成人過去六個月有工作,主要從事清潔、地盤、雜工等。78人願意透露財政狀況,當中有月入兩萬港元但仍需露宿街頭的案例。

吳衛東表示,其中一個案例是一名從事飲食業的男士,月入一萬多港幣,每月一般收入需供養在內地的妻兒,導致無力在香港租房,被迫流落街頭。

據報導,另一個案例是60歲的石油氣男搬運工,月入1.3萬港幣,但公司去年倒閉,被拖欠萬多元薪金,被迫露宿。夏天炎熱時,這名工人曾到廣華醫院急症室借宿,現居於油麻地區內臨時收入中心,希望可以重新找到工作。

調查發現,近300名無家者表示曾經找到房屋定居,脫離露宿生活,但因租金昂貴、收入不穩定等被迫再次露宿。

調查報告批評今年不少板間房被改建稱租金較高的“劏房,加上舊區重建減少基層住房,導致露宿者數量有上升趨勢。

吳衛東建議政府縮短單身人士公屋輪候時間,延長社會福利署臨時收入中心及市區單身宿舍的住宿時間到三年,讓無家者有時間尋找較穩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