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二次減產價格穩定 七年運行生態鏈雛形初現

text

【亞太日報訊】如果時間倒退回2010年5月,當位於美國佛羅裏達州的程序員拉絲勒·豪涅茨花費10000比特幣成功的購買了兩塊披薩時,不知其能否意識到,當年的這一筆交易與定價,會成為後來整個比特幣行業鏈條孕育的開端。

7月10日淩晨,比特幣進入第二次產量減半期。按規則,此後全球挖礦者在固定單位時間所獲得的收益將減少為原有的二分之一;與2012年的減產相比,此次減產並未在短期內對比特幣交易市場價格帶來明顯改變,但其帶給比特幣生態的影響仍難以忽視。

事實上,在比特幣產量減半背後所蟄伏的,是國內業已成型的比特幣上下遊產業鏈條。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了解,一方面,經過近7年時間的運行,中國正在逐漸成為比特幣交易、挖掘的最主要地區,而圍繞這一新概念下的“虛擬貨幣”,關乎其挖掘、交易、支付、儲存等多個環節,也孕育了相關公司和行業現象。

但另一方面,有關比特幣的法律地位、監管政策卻始終處於空白階段,而在比特幣相關產業鏈的掩護下,也有可能成為為資產轉移、規避外匯管制等違法活動提供便利和隱蔽性的工具。

減產未撼價格

7月10日淩晨,如火如荼的“比特幣”,正式迎來誕生以來的第二次減產。

根據規則,比特幣是依賴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貨幣,其累計發行總量為2100萬枚,而此次減產讓比特幣挖礦行為挖出的比特幣數量由每分鐘25個減少為12.5個。

但與上一次比特幣減產所帶來的暴漲相比,此次比特幣的“減產行情”相對平穩。據國內比特幣平臺OKCoin價格顯示,截至7月12日下午5時30分的比特幣交易報價約為4362.90元,而這與減產當日的價格相差無幾——減產的7月10日,比特幣收盤於4333.13元。

“這次減產,並沒有讓比特幣價格出現過多變化,這個可以說在預料之中,但波動這麽小又有點意外。”比特幣資深投資人士楊靜遠表示。

事實上,早在4年前的第一次“減產行情”,著實讓包括楊靜遠在內的比特幣投資者感到震驚。2012年底,價格尚在13美元/枚的比特幣迎來第一次減產,此後的2個月內,比特幣單價直沖260美元的高點,增長近20倍。

在楊靜遠看來,不能將2012年和2016年的兩次比特幣減產進行簡單類比。“因為從減產前的走勢上看,比特幣已出現了比較大的利好透支,2012年的時候減產還是無先例事件,所以預期並不明朗。”

這一現象也符合火幣網副總裁朱嘉偉的預測。“推動價格上升的,是人們對比特幣價值的認可,而非供應量的變化。”7月8日,朱嘉偉預測稱,“除非比特幣有重大利好信息,如應用上的推進,比特幣減半不太可能會使比特幣出現暴漲行情。”

但另有業內人士認為,減產的到來仍將對比特幣的發行、交易生態構成長期影響。

“減產對於一級市場,也就是挖礦環節的影響是最大的,”一位參與比特幣挖礦的BAT人士指出,“因為直接的收益相當於下降了一半,雖然挖礦也可以賺取比特幣交易的手續費,但挖幣本身仍然是收益的大頭,產量的減半也將對比特幣的挖礦訴求帶來改變。”

挖礦專業化

提到比特幣的“挖礦”,對一般人而言通常是難於“腦補”的。

所謂“挖礦”,是指利用能夠提供超高運算力的主機(礦機)提供運算力,從而獲得以比特幣形式發放的獎勵的過程,而從事這項活動的人,也被稱為礦工。

日前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互聯網金融實驗室與火幣網發布的《2014-2016全球比特幣發展研究報告》(下稱《比特幣報告》)指出,礦機的整體算力、挖礦成本以及比特幣的價格將對挖礦收益起到決定性作用。

“算力越大,對比特幣網絡整體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越好。由於比特幣產出是恒定的,對單個挖礦單位來說,算力占比決定能挖到的比特幣數量占比。”《比特幣報告》指出“系統算力總量、單位算力成本、比特幣價格決定挖礦收益;在比特幣產生量穩定的情況下,降低挖礦成本(如提高礦機效率、降低電費)可以提高挖礦的收益。另外,就只有比特幣價格提升才能讓挖礦收益更高。”

由於全球參與挖礦的人員越來越多,因此單礦機挖中比特幣的概率也微乎其微,因此圍繞著礦機的專業能力和挖礦的規模效應,一些公司也應運而生。

例如創辦於2013年的比特大陸,就是一家比特幣挖礦專用芯片和礦機的研究、開發銷售企業;據其網站顯示,該公司的一款最新礦機芯片的算力可達74GH/S,其單價接近3000元。

“目前用於比特幣的這類芯片的運算能力基本是各類芯片中最快的了,但它們處理不了復雜的問題,就只能用於挖礦,散熱等方面的東西都是經過設計的。”一位接近比特大陸的人士表示。

此外,為解決比特幣的挖礦概率問題,在比特幣可無線分割的基礎上,部分礦機商和比特幣平臺還自主研發了“礦池系統”,即開發一種軟件系統,讓分散在各地的單礦機實現互聯,接入同一礦池,實現收益成本的均攤。

“單礦機運作基本上是抽獎,一般什麽都挖不到,進入礦池相當於大家一起抽獎,然後平攤中獎的成果,這樣的話會讓收益固定化,這也解決了比特幣挖礦收入不確定的問題。”前述“挖礦”人士表示。

據QuKuai網的礦池算力統計分布顯示,截至7月12日,全世界高達62.92%的算力集中在國內的四個礦池商手中,即F2Pool魚池(19.21%)、螞蟻礦池(18.54%)、幣網(13.25%)、比特幣中國(11.92%)四家。

針對挖礦的生意,亦有一種形態名為“礦場”,即為礦機運算提供適合的環境與場地,進而實現功效最大化的目的。

“目前礦場這個事做成公司的還比較少,每家公司可能會有自己的礦場,然後把它整體接入礦池。”火幣網一位人士表示。

交易冷暖

比特幣在國內最成功的價值發現,仍然要歸功於二級市場。

目前,火幣網、OKcoin以及比特幣中國是國內三家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每天數十億的資金在三家平臺中流轉交易。參與其中的,既有立足於不同風險偏好和策略的投資者,也不乏有套取不同平臺間差價的量化交易團隊。

“2013年的時候,比特幣交易平臺很多,但因為缺乏金融機構的存管,所以許多平臺跑路了,就如同自然法則淘汰一樣,就剩下了這麽幾家靠譜的。”楊靜遠坦言。

事實上,上述比特幣交易平臺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相應的金融機構或第三方支付公司為其提供資金存管服務,而這種行業現狀與2013年底監管層的一紙禁令不無關聯。

2013年底,比特幣迎來一輪兇猛上漲,為防範風險,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在內的五部委緊急發文《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要求金融機構或支付機構不得參與與比特幣有關的一切業務,而這也讓銀行、支付公司與比特幣交易平臺間的合作變得渺茫。

而在金融機構的失之交臂下,“轉賬模式”成為了比特幣平臺的無奈選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在上述交易平臺註冊後,需向指定賬戶或公司轉賬,方能進行比特幣的人民幣交易,但業內人士指出,該方法雖是行業的無奈之舉,但的確存在合規隱患。

“目前這些平臺主要是通過網銀、支付寶轉賬完成資金結算,相當於平臺方面會養一個沈澱交易資金的賬戶出來。”東北地區一位銀監系統人士稱,“這種模式很危險,幾乎就要踩到紅線了,但又沒辦法,因為沒有機構敢來做比特幣的第三方監管。”

而在盈利路徑的選擇上,多數平臺也放棄傳統證券市場傳統的手續費收入,轉而采用了與微信錢包類似的“提現收費”,此外提供融資交易,並收取相應的利息收入,也是上述交易平臺的生財之道。

以其中一家平臺為例,其最高的買入和賣出杠桿可高達4倍,手續費則按日計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提供資金拆解服務的主體來自一家境外法人。

而與人民幣類似,在上述交易平臺進行購買的比特幣,也並不直接進入投資者的個人賬戶,而是由交易平臺進行“托管”。這也意味著,交易平臺亦需要對人民幣、比特幣乃至美元進行單獨記賬。

“如果投資者想對已購買的比特幣進行提現,則需要開立一個比特幣‘錢包’,從而解決比特幣的儲藏、支付等問題。”一位比特幣交易平臺人員告訴記者,“錢包有在線的,也有線下的。”

不過,如同楊靜遠一樣的比特幣投資者似乎並沒有很強的“提現”需求,他們目前仍然把比特幣當做一種投資或投機品種進行買賣;這種狀態下,比特幣的交易更像是一場圍繞虛擬貨幣的博弈遊戲。

“因為沒有幾個常用的地方能接受比特幣支付,應用範圍還是比較窄,所以目前還是一個投資品種,它作為可投資的證券品種是有明顯優勢的,比如可分割、無漲跌停、7×24小時交易、最高4倍杠桿,可做空做多雙向選擇。”楊靜遠坦言。(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