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V.S.產品4.0:哪一條才是創客之路?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 虞超】不久前,有報道稱,美國再次超過天朝,成為全球最適宜投資的市場。而美國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則莫過于其完善的工業體系,先進的制造工藝和強勁的研發能力。遙想當年的冷戰時期,美國就是憑借這些優勢,略施小計,就讓蘇聯的工業體系發展失衡,將注意力全部放在了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上,而完全輕視關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輕工業,嚴重影響民生,并成為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誘因之一。由此可見,完善的工業體系對于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雖然自洋務運動開始,就逐步引進西方工業技術,但落后的基礎設施,再加上頻遭外侮,根本無法形成完整體系。到了新中國時期,在蘇聯的大力援助下,我國才逐步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輕重工業,改革開放后,還搭上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末班車,得以和世界接軌。近期,我國更提出了“制造2025”概念,向著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邁出堅定的一步。

“無論是我國的‘制造2025’,美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還是德國的‘工業4.0’,都在強調互聯網與工業見緊密的聯系,但這些概念無一不是從國家或政府的角度看待產業發展。”來自深圳灣(ShenzhenWare)的Terry在一次盛大的創業者集會上如是說。Terry曾擔任全球知名制造商富士康的副總裁,對于制造業的運作和發展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現在的創客和初創類企業還不宜談類似“工業4.0”這樣的概念,因為初創類產品如果放在升級至工業4.0的工廠生產,成本過高。制造的方法和模式有很多種,可以依據不同的需求加以調整,但是制造的核心是亙古不變的,那就是產品。

與“工業4.0”對應的概念應該稱之為“產品4.0”。何為產品4.0?在蒸汽機被發明之前,人類所制造的產品——其中以各種各樣的工具為代表,可以被稱為產品1.0;自工業革命開始,至真空管,電子管的發明,這段時期可以被稱為電子時代,這個時代的產品都屬于產品2.0時代;個人電腦、手機的普及和云技術的成熟,帶人們走入產品3.0時代,而當下被熱議的物聯網,則是產品4.0的發展方向。至于未來的“5.0”時代,有可能就是萬物互聯了:除了物聯網之外,人的各種體征采集與控制可以連接到互聯網,數字產品和數字應用也可以連接到互聯網。這讓人不禁想起《終結者》最新一部——《創世紀》中的橋段:萬物互聯的最終結果是使“創世紀”系統產生了自我意識,變成當年打算毀滅人類的“天網”。這個腦洞開得有點大,希望這種擔心是多余的。

電影中,讓萬物互聯的“創世紀”系統產生了自我意識

在產品1.0時代,所有的產品都是靠人力來操作和使用的,不具備動能和智能;而產品1.0+動能,就成為產品2.0。舉個簡單的例子:人力水車需要踩踏板才能抽水,但是水泵只需要燃料就可以了。產品3.0則是產品1.0與智能的結合,例如人們在產品1.0時代用算盤來計算,到了產品3.0時期則靠計算機。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前輩們能夠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依靠算盤同樣完成了制造原子彈的相關計算工作。不過產品2.0時代的許多產物都是剛需,而3.0時代的智能產品則主要是起輔助作用。手表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雖然現在已經出現智能手表,但瑞士的傳統制表業依舊依舊興旺。現在的很多創客和初創企業做的智能產品,都屬于在功能上對剛需產品進行輔助,因此普遍存在創業艱難的問題,在即將到來的產品4.0時代,創客們完全可以搶占先機,奪取“剛需”制高點。

產品4.0時代的絕大多數產品尚未誕生,但是我們可以依照之前的“公式”依葫蘆畫瓢進行預測,即產品2.0+智能或產品3.0+動能。這兩者的代表分別是特斯拉汽車和社交機器人Pepper:汽車屬于產品2.0時代,但是加入了計算機等智能設備;機器人可以看做一臺智能終端加上能動的四肢。但還有那些產品會出現,就需要創客們集思廣益了。

未來,哪些國家最有希望成為產品4.0時代的弄潮兒?首當其沖是日本。這個在電子時代大放異彩的國家沉寂了整個產品3.0時代,但其積蓄的力量不可小窺,尤其是在機器人領域的研究一直處于世界領先位置;美國是產品3.0時代的領軍人物,超一流的科研能力或許會讓其優勢一直保持到產品4.0時代;而擁有一眾優秀創客,并且具備強大創新能力的中國正在迎頭趕上,以大疆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正在迅速而蓬勃的發展,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或許會在“產品4.0”時代爭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創客們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