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香港的年輕人來說,當今時代的最大商機就是中國的崛起。所以認識中國瞭解中國尋找商機,是香港青年人成就超過父輩的關鍵, 香港華菁會主席方方在接受《亞太日報》專訪時強調。“時代,是方方接受採訪時重複最多的兩個字。
1984年,方方還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一個毛頭小夥,羡慕著前輩出國後的大好前途,遠渡重洋來到陌生的美國。出國之前,家裡親戚問要去讀什麼專業?答:工商管理。親戚說,很好,回來可以去工商局工作。
二十多年後,方方西裝革履地坐在香港中環最核心地帶的老牌商業大廈高層,接受採訪。此時的他是美國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摩根大通的亞洲區投資銀行副主席,還身兼全國省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香港華菁會主席等諸多社會職務,這在外資投行高管中並不多見。
向窗外望去,一覽香港人引以自豪的“核心價值命脈——中環的景色,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遠處的山和海。一街之隔,是聖佐治大廈,方方1994年第一次來香港面試的地方。當晚面試完,他和面試官坐香港獨有的有軌電車去吃飯,也是這樣的景色在車窗外緩緩流轉,只是此情此景,和當初已經大不同。
“時代,是方方接受採訪時重複最多的兩個字。 亞太日報記者朱星宇攝。
“每個時代都蘊藏巨大機會
在許多人看來,方方這樣靠自身打拼努力的人,一定具有堅強的毅力和清晰的目標規劃,每步都走得穩健。但他自己回憶起來,一切都是因緣巧合。MBA畢業誤打誤撞進了投行,又在工作一年後機緣巧合來了香港。但每次人生重大選擇,都和時代趨勢息息相關。
1993年,他剛加入美林國際投行部之時,恰逢中國資本市場露出對外開放的跡象,所有的規則都在建立之中。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離不開近水樓臺的香港,香港又迎來第一批H股上市,當時的方方在紐約總部幫香港的公司做支持工作。“我感覺自己好像野戰部隊的炊事班長,覺得不如到野戰部隊第一線打仗更過癮。 因此方方主動請纓調來香港,開始從事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地區業務。“現在看,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方方說。
那時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統統不流行,在香港給客戶做幻燈片演示,要找專業人士打字,如果臨時要改,只能採取笨辦法——拿剪刀漿糊,從紙上剪下需要的字,貼到要改的字上。“每一個項目都是新的、每一個項目都是新的創舉和挑戰。美國和歐洲都有的市場慣例,不要說中國內地,香港都沒有;就連很多名詞,中文也沒有對應翻譯。
今天的年輕人往往很羡慕前輩在一片荒蕪之時更容易找尋機會、做出成績。但方方表示,每個時代都有弄潮兒,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和開拓者,只是領域和表現方式不同。“我們讀大學時,也認為我們的機會沒有前輩多。前輩是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那時百廢待興,他們畢業面臨的選擇非常多。我們很羡慕,也很迷茫,覺得我們是‘失去的一代’。今天的中國,只就金融領域來說,仍然有很多未開墾的處女地,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仍然蘊藏巨大的機會。
“人生的路是沒法規劃的,很大程度是時勢所造,時代給予我們機會,方方說。
“我們都是苦出身、專業出身,18般武藝都會
2001年,方方加入摩根大通。其時,這家大名鼎鼎的全球頂尖級的綜合銀行剛剛開始在中國佈局,籌建之初的團隊只有5人。到今天,摩根大通已經成為境內資本走向國際舞臺的重要平臺,團隊也發展到上百人。這其中,方方付出了無數辛勞和汗水。
投行的高壓高速刺激無異於“在刀尖上跳舞,人員的流動性也很大,怎樣的動力讓方方成為當初5人團隊唯一留下來的人?
“並不是摩根大通有特別的東西讓我走不開。我們不斷招團隊成員,為了讓他們有歸屬感就要對他們負責任。對客戶同樣,我們的業務靠長期的口碑積累,客戶沖著你來往往是信任你,要對他們有交代。但不管你在做什麼,都要保持好的口碑和心態,這樣大家會記得你這個人,而不僅是你的公司,方方說。
在管理團隊之時,方方也尤其看重團隊的文化氛圍和凝聚力。他說自己並沒有特別的管理訣竅,不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關心員工的工作生活,讓其感覺自己被看重;公平公正,並且擁有寬廣胸懷,樂意幫助員工、與其分享經驗,而不計較業績歸屬。
“現在我們主要的董事總經理大部分人的背景和我差不多,我們都是苦出身、專業出身,方方說。他表示,早年的投行有一批人是拋棄專業、專門靠關係取得業務的,慢慢這批人就被淘汰了。“我們都是最底層做起,所有的18般武藝都會,所有你的積澱和知識會比純粹搞公關的人可信、靠得住。
“融入社會的最好方法是為這個社會做點事
來香港二十年,方方早把香港當成“第一故鄉。“可以說,除了廣東話沒說好,我是100%的香港人,方方說。
他認為自己非常融入香港社會。“我很喜歡香港,我不是說香港百分百的好,但我走了世界這麼多地方,覺得香港無論是職業發展、商機還是生活品質,都是世界最好的城市之一。我自己也很努力融入這個社會。
來香港不久時,他在飛機上偶遇一位建國前的清華老校友,力邀方方加入了清華香港校友會。當時的校友會成員平均年齡60多歲, 20多歲的年輕人唯方方一人,加上他勤快熱心,很快就成了校友會骨幹。“這是我融入香港社會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方方說。
慢慢地,方方加入了青聯、商會等社會團體,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參與社會工作。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人心激動,方方那時最想做兩件事,還和一些朋友一起給政府寫了正式的提案:一是推動香港垃圾分類,二是建設香港歷史博物館,因為覺得香港“文化積澱不夠。看上去,這都和他的專業“一點關係沒有。“融入社會最好的方式就是為這個社會做點事情,方方說。
香港回歸祖國之後,漸漸形成一批內地成長、海外留學、留港工作的精英,大多是專業人員,在香港單獨打拼非常不易。於是,香港華菁會於2011年應運而生。作為主席,方方介紹道,該會一方面為內地在香港的“海歸職業發展融入社會提供幫助,另一方面開展香港本地的慈善工作。華菁會推出了“神州搵好工——香港大學生暑期內地實習計劃,取得良好的社會反應,並成為該會的品牌活動。
年輕人要有參與時代趨勢的緊迫感
20世紀90年代,方方見到“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令他驚訝的是,這些青年先鋒人物大多沒去過內地。時過境遷,今天香港的傑出青年,不可能說自己沒去過內地。“要瞭解中國,認識中國,不管你是什麼政治取向背景,這是大勢所趨,方方說。
方方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是大趨勢,這是香港金融業服務業的巨大機會,也是這座城市的“生命力所在,因此需要每個人發揮自己優勢,找到立足點參與其中。“當年外國企業進入中國,金融業法律業很多人在其中發揮作用,成就專業成績。今天是資本從境內往境外,這也為香港這個城市和年輕人提供巨大發展機會,方方說。但他表示,香港本地青年參與這一大趨勢的“緊迫感不強。
“我講過一句話,對下一代來說,瞭解中國是最大的國際化,就和我們上一代年輕人瞭解美國是最大的國際化一樣。我覺得你不一定喜歡中國,但你不瞭解中國,你肯定會受到限制,方方說。
方方說,中國企業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是大趨勢,這是香港金融業服務業的巨大機會,也是這座城市的“生命力所在。 亞太日報記者朱星宇攝。
鏈接:投行CEO告訴你如何進入投行?
作為投行高管,方方在職業生涯中做了許多團隊建設的工作,那麼他在挑選人才的時候最看重哪些素質呢?他告訴了我們著名的“sale原則。
S-Smart(智慧):金融專業領域紮實的知識儲備;
A-Articulate(善於表達):良好的溝通能力,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L-Likeable(親和力):這是一個需要信任的行業,信任,也是金融的核心;
E-Energy(精力):能承受連續工作、經常出差、巨大壓力。如果半夜兩點被call起來工作,不會推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