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1億小目標”背後:中國階層日益固化

text

【亞太日報訊】“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方說我先賺它一個億。”近日,王健林這句公開言論,在廣大民眾之間廣泛傳播,許多人以此自我調侃。

雖然王健林此言論有其上下文,可以讓這句話顯得沒那麼突兀。但這句話背後所反映的中國階層固化、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將在未來持續上演。

首先從王健林角度講,他作為2015年中國首富,將賺一個億認為是一個“小目標”,是有底氣的:統計顯示,2016上半年萬達集團收入1199.3億元(萬達百貨為王健林個人公司,收入未計入萬達集團),也就是說萬達集團每天的營業收入大約在6個多億。而A股上市公司萬達院線上半年營業收入57.22億元,淨利潤為8.05億元。

萬達集團作為中國體量數一數二以地產為主的綜合型企業,其賺錢效應在行業與規模優勢下凸顯。然而,對於大部分中小企業,甚至不少A股上市公司,在中國經濟逐步進入低增長趨勢下,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

以上市公司2015年年報為例,一年之內盈利不足1500萬的有300多家,超過上市公司總數的10%,1500萬是什麼概念?僅僅可以買到北上深主城區一套房產。如果看非上市的中小企業,境況可能還不及此,從前些年沿海地區外貿企業因出口放緩而紛紛倒閉,到去年以來因熱點城市房價暴漲,將不少制造業企業擠出。可以說,這幾年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的日子並不好過。近期甚至出現不少深圳、東莞制造企業老板,在企業遭遇困境之際,感慨當初應該將賺到的錢買房,而不是擴大再生產。

與之相對應的是,今年7月企業新增貸款大幅度萎縮,在7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4636億元當中,企業貸款沒有新增,且反而減少26億元,環比驟減6114億元。企業新增貸款負值這在曆史上僅是第二次,上一次還是十年前的2005年7月。

無疑,這說明實體經濟凋零、企業惜貸,盈利、償付能力都頗為艱難,金融體系市場化決定了他們必然的選擇。要麼企業死掉了,要麼自己主動關閉了企業,資金需求出現了斷崖式下跌,信心一旦崩塌,就算銀行願意貸企業也不願意要。

與此同時,寶能、恒大這類具備雄厚資金的企業,卻到處在搶購股權和資本運作,每一次金融資產的狂歡,都令他們受益匪淺。

大企業與小企業強者恒強、弱者愈弱是當前中國經濟的縮影。同時,富裕階層與大眾階層財富和資源分化加劇,則體現出中國階層的日漸固化。

萬達每年巨額收入,令王健林父子財富日益膨脹,類似情況在其他富裕人員中亦有體現。據統計,目前中國億萬富豪人數多達6.7萬人,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中超過美國,已是全世界億萬富翁最多的國家。

而此時,2015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21966元,人均GDP也不過5萬元。此外,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社會基尼系數為0.462,而國際公認的貧富差距警戒線則為0.4(基尼系數是國際通用、用來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的重要指標,全世界超過0.5的國家只有10%左右,發達國家的基尼系數一般為0.24—0.36之間)。

另者,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漸大、央行持續釋放流動性,人民幣一直走低,貶值壓力不小。此時,高淨值的富裕階層,可以通過海外資產配置,來防範匯率等風險因素影響;但低淨值人群,也就是“窮人”,面對貨幣貶值等風險因素時,似乎沒有多少措施防範。

在國內投資渠道方面,大眾只能選擇股票、銀行理財等途徑,因此A股估值一直居高不下,而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則徹頭徹尾是為富人財富增值做“嫁衣”,因為大量的銀行理財資金,都流向金融市場的結構性產品。

一度成為中國首富的企業家嚴介和之子嚴昊近日稱,中國如今已告別“一夜暴富”時代。的確,隨著經濟增長逐步平穩,各行業各領域皆被觸及,“一夜暴富”情況很難像改革開放前幾十年一樣頻頻出現,這也是國家進入成熟階段的特征。

但是,嚴昊此言尚有話外之音:現在的窮人日後成為富人的可能性降低。降低到什麼程度,很難預測,但如果一個人憑借知識和勤勞不再能讓自己過上比較滿意的生活,上學無用論、奮鬥無用論、“拼爹”是王道論頻頻被驗證,那麼階層固化的負面效應將會顯現,後果不堪設想,甚至有可能陷入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

階層固化,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個沒有活力的中國,這應該是絕大多數國人不願意看到的。(第一財經日報)